有效监控源头
食品追溯体系首先需要厘清追溯的起点在哪里?无论是奶液企业还是肉制品企业,都只是产品的加工方,而不是原材料生产者。奶液来自于饲养的奶牛,肉制品来自于饲养生猪等。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瘦肉精,毒物本身都不来自加工企业,而是在动物体内时就已经种下了“毒”。无论从法理的角度,还是从毒物寻源的角度,都需要在动物体内时就开始追溯。如果仅仅从工业企业开始追溯,则将食品安全的源头责任“后移”至加工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杜绝安全风险是不够的。
因此,现在亟须在农产品原料收购环节,建立一套安全有序的监控体系,政府需要与企业一起,投入财力物力,建立商品猪、商品奶的可靠原料收购体系。在肉猪收购进厂之前实施“每头必检”的行业规范,原奶收购也细化到每头奶牛产奶的实时检验,降低事后追溯案例的发生概率。同时,由于食品安全案件所带来的恶劣安全影响,需要依托原料农产品收购的检测数据,依法严惩故意添加有毒物质牟利的行为。
提高加工工艺
以奶粉产品为例,一头奶牛所挤的原奶,只要离开了动物身体之后,就会存贮于工业化器具之中,并与不同奶牛所产牛奶混合装运,在进入厂区进行工业加工流程中,作为液体的牛奶必定会与原超过单体奶牛产奶量成百上千倍的原料奶混合,并加入食品添加剂。同样,在肉制品加工企业中,表现为肉酱等“中间流质”产品,同样有大面积混合加工的情况。对现代食品企业来说,企业必须克服大量原料混合加工的天然困难,最大限度分清产品的原料批次,加强流程精细管控,提升厂内产品的质量检测、回溯能力,来避免加工环节的安全风险。
同时,一个实时监控的质量检测体系必须能在生产过程中立即报警,改变质量事后检测的做法,成为生产流程的“红绿灯”,一旦发现质量隐患,立即停产检查。这样既能降低风险,也会减小因质量损失带来的危害。通过工艺手段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龙头企业正在快速提高能力。
使流通体系更透明
历经多次质量事件,婴幼儿奶粉的加工企业在最终成型的商业制成品出厂时,都可以提供二维码追溯信息。同理,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分离的固体肉制品,或利用打散肉制品的肉浆所制作的肉肠等加工品,都将因以厂家作为唯一责任方,厂商也会在最终成品包装物上提供二维码追溯信息。因此,若产品在最终消费者手上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可以通过“逆向追溯”,了解到生产该包产品的工厂、批次等相关问题。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在食品公司都已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