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成本高
标准和意识待加强
我国当前大部分食品生产者的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低,很难实现对食品供应链内每一个环节节点的监控。如果对众多分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记录进行逐一审核、备案并建立信息化平台,成本将会相当可观。
食品包装、标签是建立追溯重要条件之一,没有包装和标签标志,追溯体系的信息就无从依附。
以肉菜为例,肉类蔬菜是“菜篮子”中的大品种,消费量大,但流通的组织化、包装化水平不高,容易在食品安全上出现问题,而且不易查找源头。在建立追溯体系的同时,需要通过信息化改造、加强市场引导等手段,改善流通基础设施,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带动食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
另外,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涉及环节众多,各环节对食品安全追溯意识不足。食品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物流、消费、监管等方面,只有各方面无缝衔接,才可能使消费者看到食品的可追溯载体实现“环环相扣”,相关部门才能在必要时对问题产品一查到底,消费者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保障自身利益的信息。
但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对可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并不相同,各环节的可追溯工作还有待加强。这些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督查整改,更需要经营者知道可追溯的重要性,认可并参与到这一制度的建设中。
SAP中国区消费品行业首席专家杨元庆
食品溯源有三个重要环节
由于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事件及瘦肉精事件,国人现在对食品行业的乳制品、白酒、肉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格外关注,国家也严格要求将产品的追溯提到法规层面。笔者自2011年起,在国内一线奶液及肉制品企业有了较长时间的调研与合作。通过同以上企业的合作,笔者在实物层面发现,建立一套完整的追溯体系是有很大挑战的,需要重点做好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