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程序资源、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同等重要
多年来信息化建设总是强调“以信息资源为中心”、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位,但这些口号效果有限,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料供给极大丰富,资料的边际价值下降,资料供应系统价值也下降,今天人们更需要资料精选系统而非增加阅读量的系统。
社会应从信息化建设成败中汲取经验。电子政务十年来的主要成果都集中在政府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方面,成功的业务大多属数据处理工程,是数据处理自动化创造了效益。数据处理与其归入信息资源共享不如归入智能服务业务。应看到大多数成功的系统中,是程序系统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规划者值得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自动化上。
成功的业务处理系统远比信息资源系统为多,应看到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是同等重要的,三者都是信息资源。软件加上网络成为智能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城市规划一方面要完善政府业务自动化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上来,构建更多的城市智能服务系统,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
3. 顶层设计的适应边界
有些人将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与缺乏顶层设计,这相当于将顶层设计概念放大为全部规划理论。顶层设计作为工程设计的理论无法同时解决战略选择的问题。
科学、精确的顶层设计是一种工程逻辑,其先决条件是信息的完备性,如果对信息化问题圈定一个边界(如特定业务、特定领域),使不确定性的问题确定化,顶层设计的方法就能发挥作用,就能设计出经济、合理、完善的功能系统方案。
顶层设计不能解决智能系统与外部的协调,不能保证项目的外部效益,也不能优化整个智能城市的整体效益,顶层设计是战术思维而非战略思维。
4. 智能项目长远效益与执行机制选择
智能项目需要长期服务,长期服务会因人工参与增加不稳定性,业务的长期质量依赖人的素质与责任心。长期保持服务高效是不容易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实现长期效益的关键。
长期效益的第二关键是外部配合机制的稳定性。外部配合很容易受到干扰,这些干扰并非内部机制能控制的,规划者必须同时设计配合机制,例如,信息共享系统可持续的关键在于建立数据资源提供方的质量维护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