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2010年变电工程造价与2006年相比下降30%,线路工程造价与2006年水平基本持平,如果再剔除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的上涨因素,线路工程造价呈下降趋势。这充分反映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整体造价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做到了工程造价稳中有降。
除了经济环境因素,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出台的若干政策,新颁布的国家法律、法规,重构了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外部环境,对工程实施和造价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始终致力于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认真履行环保节能责任,实施绿色管理。这就意味着电网发展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例如在变电工程中,将部分变电工程由户外站改为户内站或地下站建设;在线路工程中,采用高塔跨越,最大限度的降低林木砍伐,减少水土流失;为了满足城市空间美观的需要,更多采用电缆线路,释放空间资源。这些手段和措施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输变电工程技术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输变电工程单位造价的上涨。而土地市场化的冲击、《物权法》的颁布等法律法规的影响,以及其他行业自行的出台补偿标准都直接加大了征地难度,增加了输变电工程的成本。
相较经济环境与国家政策这些宏观因素,社会自然环境对于输变电工程造价的影响似乎更为直接而细致。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城镇建设用地地价、资源品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逐渐提高,京津唐地区工资性补贴达到3.3元,而青海地区则达到6.88元。劳动力价格调整增大了工程的建设安装费用,将会增加1.1%~1.8%的工程造价。
人力涨价了,土地涨价了,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除了选址选线困难,征地、赔偿费用飞涨之外,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冰雪灾害、地震过后,电网企业重新修订了设计标准,使主要工程量指标不断增加,工程造价增长幅度增高,“十一五”后三年,线路工程投资增加约350亿元,增长幅度为7%~8%。
在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重构下,电网工程造价控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限制。面对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控制工程造价并非无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与举措,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将工程造价和投资控制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有效为工程成本“减肥”,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