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6年4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上,参观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研发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展示时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用电量很大,应该采用和研发先进的技术。”
循着时代的强音,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寻求跨越的不竭动力。
2006年8月19日,这一天,必将载入史册。我国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奠基,电力工业又一次站在了发展跨越的新起点上。
这是电网发展的一次跨越。几代电网人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我国电网发展方式翻开了新的篇章,以特高压为重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这是科学精神的一次跨越。包括30多位院士、300多名教授在内的2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近乎苛刻的科学态度在论证、科研和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得到彰显。
这是自主创新的一次跨越。中国的电网技术和电工设备制造将不必在西方大国和跨国企业身后亦步亦趋。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将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我国电网开始迈向世界科技巅峰。
这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次跨越。随着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奠基,我国能源新格局初露端倪。全国范围内的能源资源高效配置成为可能,特高压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道有力屏障。
这是一次用使命和忠诚完成的突破,建设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国家电网精神。
特高压,是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结晶;特高压,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科学的精神;特高压,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选择!
破题:关于能源困境的思考
建设特高压电网是对能源的合理“搬运”,更是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历史的突破往往肇始于现实的困境。
长沙,蜡烛脱销;杭州,启用临时交通信号灯;从华南、华东到华北的全国性拉闸限电……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不到三年,我国便遭遇了一场缺电“阵痛”。
与电力紧缺结伴而行的是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全面紧张。电力供应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紧缺或者过剩,我国的电力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我国的电力发展难道不能走出这个怪圈?
2004年年底,三广直流工程验收途中。
急驶的中巴车里,热烈的交谈让人们忘记了旅途劳顿。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向同车的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提出了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电网薄弱是造成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我们国家应该开展特高压电网的建设,这是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的一个关键。”
建议当场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和副主任张国宝的赞同。在随后召开的验收总结会议上,马凯强调特高压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办法,并提出“在电力规划中要研究和考虑”。
“特高压”,这个酝酿已久的字眼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决策者的视野。
根据欧姆定律,电力工业有两个途径提高输送能力:降低电阻和提高电压。前者实际运用的前景依然渺茫,于是,电压的提高就成为电力工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800千伏的电压等级,它将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
建设特高压电网并非一次即兴的提议,而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在对我国能源格局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后,提出的审慎建议。
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问题,究其根源,是能源配置方式、特别是电力发展方式不适应资源与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格局引起的。其中,油的紧张是资源短缺问题引起的;煤电运的紧张,则是追求局部区域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引起的。电力发展方式问题的实质,是对电网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电网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导致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能力不足。
一直从事电力工作的刘振亚敏锐地觉察到这样的发展方式不符合我国国情,无法满足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是一次能源和电力负荷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西部能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煤炭资源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
然而,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比2000年增加3.25万亿千瓦时,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大多缺少一次能源。随着国家能源开发的西移和北移,以及东部老矿区资源逐步枯竭,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地区之间的能源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规模越来越大。西部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距离在500~2000千米左右。
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目前,500千伏电网已经开始出现输送能力不足、输电走廊紧缺等问题,现有超高压输电技术无法满足未来电力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快电网发展和技术创新,通过更高电压等级电网的建设带动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科学发展,满足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