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中国无人驾驶企业的商业化探索更多集中在另一条道路上:先从较小、较简单的特定区域或特定场景起步,提供带有公共或者共享性质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而非无人车产品,谋求迅速接入现实生活应用,再逐步推广。
2月15日大年三十,春晚舞台开场不久,镜头切换到“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上,由百度Apollo、比亚迪、金龙、智行者联手打造的新能源乘用车、微循环巴士、扫路机和物流车组成的无人驾驶车队,精准流畅地走出“蛇”形路线。
春晚这场“科技秀”,折射出中国无人驾驶的发展成绩与雄心。舞台下,今年初仅在广州就先后有2家无人驾驶公司启动无人驾驶汽车常态化试运营;春节前一周,北京市启用了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2月2日,南京亦试运行国内第一辆智能网联无人迷你巴士;深圳更是在2017年底就试水国内首次无人驾驶公交车开放道路试运行。
过去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无人驾驶汽车正逐步走向现实,并且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走出独特且迅猛的节奏。
这一过程中,以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持续发力;以比亚迪、广汽和长安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则竞相加速布局。此外,一批手握技术、视角前沿,并在资本助力下正大干快上的无人驾驶初创企业,亦是不容小觑的力量。
各方对中国无人驾驶寄予厚望并非没有原因,作为高度前沿的科技产业,中国无人驾驶的“起跑线”与欧美差距并不是太大。相反,中国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应用上还有着一定基础和优势。
受访业内人士还指出,中国的最大优势是市场。作为人口和汽车大国,巨大的需求刺激、引导乃至倒逼下,无人驾驶将加速技术与商业双向突破。
多家国际权威机构均预测,未来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将形成万亿级甚至数十万亿级的产业规模。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或将达到1200万辆,而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将在中国出售。
这场日渐激烈的全球竞赛,中国能否胜出?
限定区域内“上路”
今年的春晚节目中,无人驾驶汽车亮相的时间不长,但却足够醒目。无人车一辆接一辆“走8字”前进,快速穿过港珠澳大桥。
这支无人车队由IT巨头百度与比亚迪、金龙等车企合作打造,被称为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国家队”,百度的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是我国第一批4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一。
这是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一次高调亮相。百度IDG自动驾驶技术总监陶吉表示,“走8字”的最大难点在于对无人车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精确控制。
高工智能联合创始人郑利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上春晚”体现出我国对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信心和雄心,这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鼓舞。
现实中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现状,远比舞台上热闹。经过多年的酝酿、探索和积淀,当前中国无人驾驶正在加速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今年以来,国内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消息便不断传出。
1月30日,无人驾驶初创企业景驰科技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启动无人驾驶常态化试运营,并表示期间将向公众开放预约体验。
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珠江的一个江心岛,面积约1.83平方公里,景驰科技的无人驾驶汽车以40公里的速度环岛行驶一周,全程耗时约十五六分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看到,即便下雨,该企业的L4级无人驾驶汽车仍然轻松完成识别红绿灯并自动反馈、躲避行人、变道、超车等动作。
无独有偶,两天后的2月2日,另一知名无人驾驶初创企业——小马智行亦在广州南沙启动无人驾驶车队的“城区、白天黑夜全场景常态化运营”。
这两家公司均瞄准L4和L5级无人车,并希望通过在开放、真实且复杂的城市道路上的试运营,完成对无人驾驶技术的验证和优化提升。
按照SAEInternational(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标准,L4和L5级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表明可以完全自主上路,无需人类陪同。这种颠覆性也意味着它们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比如业界普遍看好的无人出租车、无人配送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