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点工程
未来一段时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的总要求,围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七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结合我省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基础,规划实施“绿色电力供应工程”、“绿色热力保障工程”、“绿色燃料补充工程”、“区域能源转型示范工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等七大工程,不断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进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一)绿色电力供应工程
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发展,不断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范围和规模,积极提高电网接入和消纳能力,不断优化电力工业结构。“十三五”期间,绿色电力新增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左右;“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4500万千瓦左右。
风电。重点围绕打造陆上、海上“双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近期,重点抓好华能蓬莱、华电龙口、国电长清、大唐平度、华润费县一批集中式、规模化风电场开发,建成陆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适时启动鲁北、莱州湾、长岛潮间带及近海风电场建设。远期,继续扩大陆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规模;建成鲁北、莱州湾、长岛3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启动渤中、半岛北、半岛南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80万千瓦;“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900万千瓦。
光伏发电。重点实施五大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塌陷地光伏发电工程,以济宁微山、任城、邹城,枣庄滕州、市中区、峄城区,泰安新泰,菏泽巨野、郓城等地煤矿、石膏矿塌陷较为集中的区域为重点,采取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的方式,打造鲁西南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黄河三角洲盐碱滩涂地光伏发电工程,充分利用东营河口、利津,滨州沾化、无棣,潍坊滨海、寿光、昌邑等区域盐碱滩涂地,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源条件及电网输送要求,加大光伏发电开发利用力度,形成鲁北光伏发电聚集区。高效生态农业光伏发电工程,重点在青岛、潍坊、德州、聊城、菏泽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区域,结合种植、养殖业发展,按照集约高效、综合开发、立体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批农光、渔光等互补类高效生态农业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千万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利用工业园区以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屋顶,按照分散开发、集中管理的方式,打造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光伏扶贫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2016~2018年,重点在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集中组织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增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惠及10万个贫困户,让贫困群众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生物质发电。在鲁西北、鲁中等农作物秸秆丰富地区,重点建设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在鲁南木材加工聚集区和农作物秸秆丰富地区,重点建设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胶东半岛果树枝桠柴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建设林木资源为主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在垃圾、废水无害化处理集中地区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地区,合理布局垃圾和沼气发电项目。“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80万千瓦;“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270万千瓦。
核电。围绕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核电基地,以高温气冷堆、AP1000压水堆、CAP1400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和商业化应用为核心,安全稳妥推进核电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海阳核电一期、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新增装机容量270万千瓦;“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力争全面建成海阳、荣成核电基地,启动第三核电厂址建设,新增装机容量1795万千瓦。
(二)绿色热力保障工程
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要求,以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为抓手,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和工业供热,逐步实现供热资源和形式的多元化、灵活性,加快供热领域各类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热力供应的基础设施,加强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优化设计供热管网,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热能供应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力争到2020年达到10%以上。“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分别再提高2~3个百分点,力争到2030年达到15%以上。
(三)绿色燃料补充工程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示范,着力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和应用,补充替代燃煤、燃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到2020年,生物质燃气年利用量达到11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50万吨,车用乙醇汽油年利用量保持在120万吨左右。到2030年,生物质燃气年利用量达到13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300万吨,车用乙醇汽油年利用量保持在120万吨左右。
(四)区域能源转型示范工程
以新能源示范城市(产业园区)、绿色能源示范县既有工作为基础,在可再生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管理有基础、经济承受能力强的区域,通过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开发利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在区域供热、供电、供气、交通、建筑等各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区域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促进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升级,逐步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
(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我省电网接入和市场消纳优势,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原则,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等各类分布式能源,接入各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和终端用能系统。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开发和建设,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各种类型储能技术与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系统集成与互补利用,探索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储能技术类型和开发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消纳能力、稳定性和电网友好性。
(六)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
在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大型商务区和学校、医院、交通枢纽中心等重点区域,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技术先进、创新机制”的原则,推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电源多元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探索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探索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更加具有活力的电力市场化创新发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七)科技创新工程
发挥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紧跟国内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的规律和需求,依托“互联网+”,搭建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创客等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