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自从2013加大对新能源的资金扶持之后,大量的车企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骗补国家和地方的高额补贴。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其他车型自主研发的决心,也证明了资金扶持的严重弊端。随着新制度的颁发,“骗补”将被彻底杜绝,之后2020年政府补贴全部退出。继央视《朝闻天下》之后,已经进入处罚执行期的新能源骗补,是否会成为央视315晚会的焦点呢?
2015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份喜悦当中。误以为中国汽车工业凭借着新能源车型,已经实行了弯道超车,可现实却给了这些喜悦者一记狠狠的耳光。2016年新能源骗补丑闻被陆续曝光,骗补车企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利益,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能源圈; ID:Oneneng_club;)
车企为何铤而走险?
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得到相应的补贴,只要达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就能得到中央财政和地方的双重补贴。以商用车为例,按照国家2013-2015年阶段的政策,6-8米纯电动中巴补贴标准为30万元/辆,大部分城市的地方补贴标准与国家1:1配比,即一辆6-8米纯电动中巴车企最多可获得60万的补贴。面对高额的补贴和利益的诱惑,很多从来都没有涉及过新能源领域的企业,纷纷挥起了新能源的大旗,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车企采用哪些方式骗补?
新能源车企骗取财政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循环使用电池装配整车,先生产一批新能源车,卖给自己旗下的租赁公司,然后回收已卖车辆的电池,装在新车上,再次卖给租赁公司。通过同一块电池,反复安装在新车上循环使用骗取补贴;第二种是直接造假,从采购到生产资料一概造假,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行驶证,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从而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第三种是车辆闲置,出售给关联企业或终端用户,但并不使用新能源汽车,只为获取高额补助。
新能源骗补始末
▲2009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补助
2009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以及科技部等各大部委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车购置价格上的高额补贴。从此激发了车企“研发”新能源的热情。
▲2016年1月16日新能源骗补被曝光
媒体将新能源汽车骗补这一广泛存在于行业的“潜规则”彻底曝光,揭露了部分企业通过电池循环使用、虚假改装等方式进行骗补,引起广泛舆论。
▲2016年1月21日联合启动骗补调查
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启动骗补调查,违规企业轻则需要退还补贴,重则可能面临被吊销生产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