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有利于新能源灵活并网的智能电网系统(4)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7/2/17 13:38:26  我要投稿  

2.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坚持高端引领、整机带动,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和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装置耦合、工业大数据应用等集成应用瓶颈,提升智能化集成应用能力,推动智能矿山综采、智能电网等优势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千亿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产业集群。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发展车身自动化焊装、专用智能化生产线、厂内智能物流等智能成套装备,推动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化工、电子等产业示范应用试点建设,发展具有信息自感知、智慧自决策、精准自控制的智能制造系统,进一步壮大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液压气密元件及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提升“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产业发展水平,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3.高档数控机床。立足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优势,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高档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制约,积极发展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精密等高档数控机床。重点突破精密轴承磨床制造装备、高性能数控车铣复合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功能部件、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高强度高刚度低应力床身、高速大功率高刚度电主轴、多头高速滚动丝杠、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及齿轮、阀门等关键部件。

4.航空航天装备。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依托在豫军工院所和企业,突破航空航天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建设航空航天装备产品制造基地。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航空航材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安阳、上街通用航空试验区,加快发展通航飞机制造及维修产业。依托洛阳、信阳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洛阳航空光电产业基地、信阳航天航空紧固件和特种装备产业基地、河南航天液压气动元件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产业,推动北斗导航和高分在重点领域部署,以应用促进北斗导航和高分产业发展,建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产业链条基本完善的产业集群。

5.增材制造装备。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加快发展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光固化、熔融沉积、激光选区烧结、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支持发展激光器、振镜、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等关键零部件,鼓励研发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积极开发相应的数字模型、专用工艺软件及控制软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6.人工智能。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搭建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平台,推动开展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交互等相关技术研发,支持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关键网络设备等基础软硬件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家居、可穿戴、汽车等领域规模商用。

(四)加快发展先进材料产业

以超轻化、合金化、专用化、高性能、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端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及电子信息材料,提升超硬材料、尼龙材料发展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石墨烯、3D打印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高先进材料供给能力。力争先进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1.高端合金材料。以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健康医疗等领域需求为重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积极发展中高端铝加工、镁合金、钼钨铜钛深加工等轻型化、专用化合金材料,着力发展具有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的铝合金压铸材料,扩大高强韧镁板带、精密镁合金压铸件、镁轮彀等产品规模,积极发展钼板、钨硬质合金、多孔钛及钛合金材料、钛板带管、高性能靶材、含钼钨催化剂等高性能专用产品,加快发展高性能特种钢、非晶合金带材,推进新型合金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

2.电子信息及新能源电池材料。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高容量/高电压正级材料、高容量负极材料、高熔点隔膜、高电压电解液等电池新材料,加快推进新型半导体材料、LED(发光二极管)光电子材料、传感材料、高可靠密封材料等产业化,大力发展超薄电子玻璃、液晶玻璃基板、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特种玻璃,提升我省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配套支撑能力。

3.新型功能材料。围绕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发展需求,加强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等的技术引进和攻关,重点发展新型吸附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等环境工程材料,推动高效隔热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功能性超硬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聚乳酸、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等生物基材料,扩大和提升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和产品品级,发展碳纤维飞机结构件、预制体等,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五)加快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

把握能源低碳化变革趋势,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1.新能源产业。推进多种形式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重点突破先进晶硅电池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加强风电装备和风电运行控制研发,以发展风电成套机组组装为突破口,带动发电机、轴承、齿轮箱、叶片等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积极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降低纤维素酶、纤维乙醇生产成本,推进纤维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和地热能供热,推进水平井压裂等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研发,在重点区块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试点示范,争取实现产业化突破。

促进智能电网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有利于新能源灵活并网和充分消纳的智能电网系统,努力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智能输配电成套装备和电能质量治理等新兴设备,积极研发柔性输变电、用户端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推进微电网成套设备产业化。适应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需要,突破分布式电源并网及控制、并网与孤网状态的无缝切换,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接入、储能、智能配电、用电、监控和保护等关键技术,加快安全高效的输电网、可靠灵活的主动配电网以及多种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互动的智能微电网建设,建立适应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动用电系统。

积极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强“互联网+”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精准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智能化。探索发展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碳交易等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2.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总成,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和运营服务体系,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加快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新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电池新材料、电池设计、高性能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耐高温隔膜等产品。积极开发用于城市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和间歇式用能系统的储能电池。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积极布局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下一代动力电池研发,抢占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跨越提升。积极开展驱动、控制、节能、充电、辅助驾驶、电池回收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培育壮大新能源动力总成产业基地,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突破整车管理集成、材料轻量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巩固新能源客车研发制造优势,拓展校车、商务车等新能源客车产品领域,扩大新能源乘用车产业规模,推动现有乘用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比重,积极研发自动驾驶和氢燃料动力客车,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储能系统、智能驾驶融合发展,形成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便捷智能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加强与电网双向互动、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电池梯次利用、无人值守自助式服务、桩群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在公共服务区域、居民区与单位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电等设施,大力发展“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

3.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装备。重点研发高效节能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集中突破工业废水、废气、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推动污染防治技术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推进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废弃电器电子、报废汽车拆解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推广应用。鼓励示范园区和重点企业节能技术系统集成,综合利用余能、余热、余压和余气资源采暖发电,优化流程工业系统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化工、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冶金渣、化工渣、赤泥、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电池、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化、无害化先进技术工艺,促进“城市矿产”资源和城镇低值废弃物开发利用。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特许经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信息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提高综合能效。建立各行业污染物大数据库,搭建绿色融资服务平台,推动开展环境治理信息服务。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在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