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7〕11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6日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打造经济增长新活力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我省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强战略谋划、突出创新驱动、强化载体建设、扩大开放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8%。“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超过18%的增速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实现翻番。
特色领域优势显著。全省智能手机总产量达到2亿部,占全球智能手机产量的七分之一,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小麦、玉米、肉牛等生物育种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高世代显示用ITO(铟锡氧化物)靶材、T700碳纤维、大尺寸硅抛光片等新材料产业化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客车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能居全国前列。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突破2400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34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80家、47家和14家。突破了硬岩盾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10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猛。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00亿元,同比增长36%;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业务超过5000万单,业务规模居全国首位。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工厂网、中华粮网、企汇网、鲜易网等一批特色平台水平国内领先,中原云、河南工业云等公共服务云平台上线运行。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新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新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细胞治疗等生物新技术加速普及应用,新材料、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扩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数字创意产业引领消费新风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常态需要打造发展新引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提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需求不断向多元化、高质量、高层次变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省聚焦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四个强省建设,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载体优势持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明显短板,主要是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创新机制不活、核心竞争力不强,还不适应新旧动力加快转换、结构加快升级的要求。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政策举措,破除瓶颈制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着力推进开放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领。着眼于补短板、强供给,加大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培育新消费,发展新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建立吸纳境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鼓励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好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实现开放融合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坚持重点突破。瞄准产业有基础、市场前景广、技术最前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要素资源,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引进,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抢占市场先机,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产业迈入中高端。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等3个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000亿元,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4个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00个以上。建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显著提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到6件。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显著进展。到2020年,培育形成20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20家以上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在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发展高端智能信息产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全力建设网络经济强省。1.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网络演进升级。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打造高带宽智能化光纤宽带网络,大幅度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持续优化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多制式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全覆盖。鼓励通过多种建设模式推进城镇热点公共区域、高流量业务区WLAN(无线局域网)覆盖。
建设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新扩建至全国的国家一级干线光缆和互联网高速直达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方向增至24个,力争与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直联,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通信网络枢纽。积极参与国家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扩容互联网国际和省际出口,建设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郑州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打造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应用,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及商用网站系统进行IPv6改造和建设,鼓励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网络流量高效疏通。跟踪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争取开展5G商用试点。积极发展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核心技术和产品,争取试点建设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持续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北斗、高分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在政府决策、行业管理中应用卫星。
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统筹省内数据中心布局,积极承接国家互联网区域数据中心,加快推进郑州、洛阳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枢纽建设,优先布局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国家和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共建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统筹规划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数据集约化部署、规模化应用、规范化管理。
2.智能信息产品。做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生产规模。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手机销售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手机研发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信阳、南阳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数字影音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智能仪表等行业应用智能终端,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高端跃升。
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重点发展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积极发展敏感材料、物联网芯片、射频识别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通信传输设备,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加强传感器元器件、感知、组网和协同处理等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打造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嵌入式软件、智能设计与仿真软件、工业平台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和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等,完善功能配套,加快提升重点软件园区发展水平,集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软件企业群体。提升具有优势的信息安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及推广水平,积极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软件产品,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面板以及高端屏组件、摄像模组等深加工产品,建设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巩固提升PLC(平面光路)光分路器芯片国际领先优势,大力引进封装及光通信配套关键组件及器件,积极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新光源、光电器件等系列产品,扩大光通信及光电器件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高性能安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等智能硬件产品,争取在高端核心硬件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