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为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了《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而从布局来看,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将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
力促风电消纳 为根治弃风限电确定更加有效途径
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风电并网运行情况》(以下简称《情况》)显示,今年1~9月,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截至9月底,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9亿千瓦,累计并网容量同比增长28%;1~9月,全国风电上网电量16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增速颇为明显。
与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快速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仍是目前依旧存在的风电消纳问题。
《情况》显示,今年1~9月,风电弃风电量394.7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9%,虽较今年上半年平均水平下降3%,但下半年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此次《规划》就将解决弃风顽疾置于“十三五”时期七项重点任务之首,足以看出我国能源主管部门解决产业顽疾表现出来的决心。
具体来说,《规划》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等措施,充分挖掘系统消纳风电能力,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切实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合理规划电网结构,补强电网薄弱环节。电网企业要根据《规划》,重点加强风电项目集中地区的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重要送出断面、风电汇集站、枢纽变电站进行补强和增容扩建,逐步完善和加强配电网和主网架结构,有效减少因局部电网送出能力、变电容量不足导致的大面积弃风限电现象。加快推动配套外送风电的重点跨省跨区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确保按期投产。
其次,加快提升常规煤电机组和供热机组运行灵活性,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和辅助服务政策激励,增大煤电机组调峰深度,尽快明确自备电厂的调峰义务和实施办法,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参与调峰,重视并推进燃气机组调峰,着力化解冬季供暖期风电与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矛盾。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开展和推广可中断负荷试点,不断提升系统就近就地消纳风电的能力。
再次,《规划》在调度运行管理上要求,充分发挥系统接纳风电潜力。修订完善电力调度技术规范,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精度,推动风电参与电力电量平衡。合理安排常规电源开机规模和发电计划,逐步缩减煤电发电计划,为风电预留充足的电量空间。在保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将风电充分纳入网调、省调的年度运行计划。加强区域内统筹协调,优化省间联络线计划和考核方式,充分利用省间调峰资源,推进区域内风电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通过市场化方式最大限度提高风电外送电量,促进风电跨省跨区消纳。
最后,更加值得期待的是,《规划》为根治弃风限电确定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其中就明确提出,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确保规划内的风电项目优先发电。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外的情况下,若因化石能源发电挤占消纳空间和线路输电容量而导致风电限电,由相应的化石能源发电企业进行补偿。另外,加强对风电调度运行和消纳情况的监管,完善信息监测体系,定期发布风电运行消纳数据。由国家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定期开展弃风限电问题专项监管,及时发布监管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限期整改。建立风电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对弃风限电问题突出、无法完成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的地区,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不再新增风电并网规模。
加大中东部及南部地区开发力度
“三北”地区是“十二五”风电开发的主战场,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落实功不可没。与此同时,该地区风电并网消纳却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如若要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年度增长规模上就一定要有所保证,这意味着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