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路线图发布以后,我们有多种手段就不至于走偏路。原来我们就偏了,都搞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爱基,净值,资讯)就目前水平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10月26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对外发布,并为我国汽车产业描绘出未来15年的技术发展蓝图。
在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上,技术路线图以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要突破口,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的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高品质。
据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是500位专家历时一年完成的大型联合研究项目。本次发布的路线图为“1+7”,主要包括: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11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了技术路线图的操盘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独家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多种技术路线结合
《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这次技术路线图就是让我们全面了解未来到底朝哪个方向去走,而不是把宝都押到纯电动上?
付于武:2030年我们的传统汽车还占主流位置。包括节能汽车和混合动力,大众和丰田的混合动力都是标配,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也需要节能汽车在各方面支持。节能技术是有发展空间的,比如发动机的燃料效率,现在看达到48%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提高自动变速器传送效率也能节油,总而言之,没有基础做保障的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就是“空中楼阁”。
《21世纪》:如果说2030年新能源汽车将占50%,那在这个技术路线图,有没有规定新能源汽车里纯电动会占到什么样的比例?
付于武:总的报告里写的是新能源汽车包括节能汽车占50%,这里头主要应该是混合动力,混合动力可以说是弱混、微混、中混到深度混合,我为什么对这个很有信心?因为相对比较踏实。现在有法规,不管是积分制还是四阶段油耗,这个法规是要升级的。
法规升级怎么办?怎么能达到目标?此前一直法规不落地,最后有法规出来了,这回是多种技术路线的配合,是可以算出来的。
现在这个路线图发布以后,我们有多种手段就不至于走偏路。原来我们就偏了,都搞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就目前水平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为什么这次行业500多名专家意见空前统一,就因为什么都顾及到了。
混合动力重视度应更高
《21世纪》:2030年之前觉得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可能是混合动力,混动还是主流,所以这个技术路线图出来了之后,大家对混合动力的重视程度会高起来?
付于武:这七个路线图说了七个动力,里面还有很多子项目、子技术,至于企业选择什么技术路线,汽车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这是要企业自己判断,因为各个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不一样的。
毫无疑问,混合动力会引起空前的重视,因为法规在那,这个技术是最成熟的,比如,混动能节约5%的油,这5%的油很重要。如果说我们这些基础性的技术做不好的话,电动车是不可能大面积销到国外的。
现代化技术以插电式混合动力为例,我们还有发动机,比如2L的发动机,我们做同样水平同样电耗的混合动力插电式,大众的同类车重量可能就比传统车增加5%,最高增加10%,我们中国最低却要增加30%。
因为传统的基础技术我们没有做好,那么横向比较就没有竞争力了,反过来说人家为什么轻量化?结构性的改进,工艺技术的提高在支撑着它。所以我还是那句话,传统产业干不好,新的产业也干不好。
《21世纪》:有一个观点认为,丰田混合动力是盈利的,这个对于他做EV来说是比较优势的。换句话说,对于我们自主品牌企业来说,传统做好了再去做纯电动,是不是更有成本的优势?
付于武: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和它的基础不一样,选择不同的结合。日产就是搞纯电动,丰田就搞混合动力,那么丰田做混合动力有它的理由,特别是燃料电池,丰田和本田认为燃料电池很有前途,他们认为最近几年燃料电池的成本和它的功率提高比较快。所以他们不搞纯电动,一个混动作为主体,然后要搞燃料电池,日产则不是,日产的总工程师跟我说,每年电池能量密度都增加5%,持续了10年就看到了纯电动的巨大潜力。
动力电池和国际水平差距不大
《21世纪》:您刚才特别强调电池,但现在技术差距主要在哪儿?国内的电池企业提升的空间在哪儿?
付于武:现在其实中国的电池企业已经不少,但是高品质的电池生产企业还太少。另外,从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要代替传统内燃机还有待时日。
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并不大,比如完全取代电池的技术突破,中国没做到,日本、韩国同样没做到。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想象力,一方面我们水平不够,高品质电池的能力也不够;另一方面我们跟国际的水平差距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改善、努力、赶超的机会,在电池上我们聚合行业资源,国家政府也非常重视,成立了电池创新研发中心,也给予重点投入,这种方向是正确的。坦率的说,电池虽然成了国家的重点,但我们投入还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