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院士的观点之一:
新能源客车补贴高于生产成本,这不合理。其给出例子有12米纯电动客车售价涨到了260万,高额补贴使企业追逐补贴最高的纯电动客车,国营公交公司包销,质量不好也不必顾忌卖不出去。
笔者的推敲:目前12米纯电动客车售价没有超过200万的。基本面在150万左右。2016年12米纯电动客车最高国补补贴是50万,最低是12万(根据持续里程长短和Ekg的大小进行了分档补贴)。目前高技术水平的企业能拿到国补42万,如果能拿到50万的补贴是最优秀的企业。目前许多地方补贴标准1:0.6即最高是30万,最低是7.2万。高技术水平的企业目前能拿到(国补+地补)在70万左右,最优秀企业在补贴力度最大的地方可能拿到100万的补贴。全国国有公交公司采购新能源汽车都是招标制,没有包销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家(含动力电池)都在积极降低成本,同时在加大研发投入。纯电动公交车对用户要求整车质量保8年,这对整车企业压力山大。如果“产品质量不好”,企业面临关门的危险。“质量不好也不必顾忌卖不出去”的批评,估计没有一个企业会接受的。
2)杨院士的观点之二:
补贴不退坡,企业难以自立。补贴已经成为企业的高额利润。杨院士的本意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要再加速。只有新能源汽车实行了市场化,企业才会自立。
笔者的推敲: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在培育期,没有到成长期。企业都是加大投入力度,都在加大研发力度。按照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规定,每一个企业都在投钱,必须投钱,否则无条件地出局。目前零部件(尤其是动力电池)成本短期内不可能降到人们理想的程度。当前国补(地补)到位十分艰难,企业财务成本居高。有大型乘用车企业对乘用车按目前国补(地补)标准进行了测试,卖一台得亏5万。可以说“补贴已经成为企业的高额利润”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国家已经提出了补贴到2020年完全退出,2016年的补贴标准比2015年已经退了20%,2017年在2016的年度的基础上要再退坡20%。所以说,杨院士的“补贴不退坡”的担心是不存在的。企业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必须前行,而不是自立与不自立的问题。没有补贴企业要前行,有补贴企业更要前行。
3)杨院士的观点之三:
目前新能源汽车片面追求续航里程是错误的,杨院士的本意要发展增程式汽车。
笔者的推敲:交通运输部规定新能源营运客车续驶里程不到200公里不得入门。目前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短是瓶颈,突破这个瓶颈是基本要求,企业不存在“片面追求续航里程”。燃油汽车目前的续驶里程基本在600公里以上,单从这一个指标来看,可以说明新能源汽车技术上还在培育期,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发展增程式汽车为了过渡到纯电动汽车,不能说“纯电动汽车”提高持续里程是错的。笔者认为,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到不了400公里,不可能市场化运作。发展增程式汽车与发展纯电动汽车不矛盾,要发展纯电动汽车提高持续里程是基本要求。
4)杨院士的观点之四:
补贴对铅酸电池不公正。其理由是铅酸电池有新的技术,行业的整顿效果也很显著,杨院士的本意是,对铅酸电池也要补贴。
笔者的推敲:铅酸电池是酸性物料,有了新技术,有了提高,但是还是酸性的。酸的腐蚀性很强。国家《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30512-2014)》里已经规定,含“铅”的物质是要禁用的。杨院士多次提出了对铅酸电池也要补贴才是公平、公正的。笔者认为,铅酸电池也要给补贴是找不到一点科学根据。国家产业补贴政策不是立足于国内企业的“公平、公正”这个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补贴哪一个环节是补贴技术上问题,但是目的要将整个产业链建立起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将国补落地到整车企业,这是产品的最后环节,是技术上的选择,而不是“公平、公正”的问题。
84岁高龄的杨裕生院士徳高望重,牵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令人钦佩,是值得后生们学习的。但毕竟目前不在生产一线,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作为科研和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质疑,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