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8月21日,以“安全保障创新引领”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利用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电动汽车产品技术的成熟度和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增加消费信心,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行业监管体系,严格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创新双驱动过渡的关键。
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展?政策方面将有调整?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交通部四部委领导均参加大会,且看他们怎么解读。
1.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近期将在四大方面作调整
第一,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仍需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我国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方面还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优势竞争力及良好的消费环境,新能源汽车产业难以完全依靠市场发展壮大,特别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要继续保持优势,目前来看仍需发挥财政补贴的引导作用。
第二,发展新阶段遇到新问题,财政政策继续调整跟进。
补贴标准应在弥补成本差价和促进技术创新上实现基本平衡。目前,新能源汽车成本随着规模效应已逐渐下降,有必要根据产业发展、推广规模、成本变化等因素进一步完善补贴的标准。
第三,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的补贴政策,广泛征求了各界意见,基本上保证了补贴的延续性,下一步会对财政政策将在近期进一步调整:
➀配合工信部提高技术门槛上调整财政补贴;对技术进步、市场认可度高、规范守信的企业正向激励;
➁完善补贴标准,在弥补市场差价,促进技术创新上实现基本平衡;
➂健全监管体系,目前对新能源汽车的监管较薄弱,监管手段落后。有必要建立互联网的信息监管平台。
第四、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这是国际的通行做法,也是中长期的政策调整方向。相比直接的财政补贴,借助市场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上,可以避免部分企业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和骗补的行为。下一步,将积极配合工信等部门加快建立相关制度,确保财政补贴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车扶持的力度不断档。
2.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
下一步将完善标准体系,提高准入门槛
第一,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实属来之不易。
产业发展保持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势头。今年1—7月份,根据汽车协会的统计,前7个月的生产就达到了21.5万辆,销售达到了20.7万辆,同比增长了将近1.2倍。
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整车、电池、电机等关键原材料都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部分产品已实现了批量出口,形成了自主安全可控、体系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所开发的新车型的上市速度明显加快,车的最高速度、续驶里程、能耗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在逐步扩大,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2012年提高了1.5倍,系统的价格降幅超过了50%。
模式创新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特别是不少企业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展全球布局。整车的分时租赁、微公交、众筹建桩等这些新的模式应用效果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现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两年前、三年前角度是完全不同的,也可以说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平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要求我们应该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第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既重要又复杂。
和传统汽车相比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系统,增加了一些起火甚至爆炸等安全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既重要又复杂,涉及到了全产业链,也涉及到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全产业链来说,事故原因涉及到的电池单体、电池组和管理系统、线束、高压部分、充电桩、充电站等。
从全生命周期看,安全问题涉及的电池及整车的制造存储、运输使用维护、报废回收拆解等全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去年以来动力电池的存储运用、整车运行、老旧车的搁置这几个环节都出现了安全的事故。
第三,下一步工信部将从三个环节做好工作:
准入环节
➀要建立完善标准体系。我们已经组织制定了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标准。电动客车安全条件即将发布实施,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动力电池的编码、规格尺寸等标准正在编制、修订,也将尽快出台。
➁要提高准入门槛。我们已经组织修订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则,拟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条件要求,提高性能和安全的要求。目前正在网上开展公示。
生产销售环节
➀要督促企业做好生产一致性的监督,确保生产实际销售的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的法规要求,并已公告生产的样品性能指标要达到一致。
➁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整车动力电池市场的抽样检验制度,对存在严重隐患、故意造假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使用环节
➀要加快健全运行的监管体系,加强标准宣贯,推进生产企业、地方和中央政府三级监管网络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控。
➁督促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售后服务能力,信守产品的质保承诺,合理布局售后服务网络。
➂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检验的管理,研究适用新能源汽车特点的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