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引下,智慧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积极的实践。而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打造云中城市名片如何打破“信息孤岛”顽疾?市场主体地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又该如何发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和中国智慧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于7月29日-31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主办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也于本届智博会举办期间召开。围绕上述问题,众多业界人士建言献策。
因地制宜
智慧城市建设应避免“撞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十三五”期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智慧城市。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而从环路设置到城市综合体外观,在智慧城市建设提速的同时,一些业界人士担心,中国很多城市的个性或被“模糊化”。
在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侠看来,任何城市都要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城市的特色不一样,比如分为旅游型城市、农业型城市、工业型城市等,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技术是一方面,还要注意结合地方特色。“有些城市很宜居,我们就要从惠民、环保、绿色的概念入手。比如北京市房山区提倡绿色、环保、农场社区,吸引人们来消费、旅游,这就是这个区的名片。不是简单按照一个模式规划几百个智慧城市试点,今天的人都怕‘撞衫’,城市规划也同样怕模式复制,每一个城市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从零开始,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不能简单地推倒重来,更不能盲目复制,千城一面。要根据城市功能、地理区位、因地制宜推进。推动各地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方发和表示,发展智慧城市还是要以人为本,既要在城市里面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宜居、宜业的环境,也要留住城市的好山、好水,让城市发展可持续。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智慧城市必须从顶层设计或者是从规划来入手,“大家不能‘一窝蜂’式的去做同样的事情,必须要按照城市的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智慧城市。由此建议,在做城市规划时,既要有好技术,也可以引入外脑。”
另有人士认为,为避免智慧城市“撞衫”,应尽量避免以一个企业来制定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应当集中各领域设计精华,实现跨界整合资源,最终满足百姓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带动内需。
打破信息孤岛
考验城市“执行官”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得是否到位,除了本市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是否提升这个衡量标准外,也要问问初次到访一座城市的“外来客”,他们是否认为这座城市够智慧。而要增强一座城市的“智慧”程度,一张写满城市DNA和功能应用的“云中名片”显得格外重要。业界人士认为,完善“云中名片”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孤岛。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市和400余个县级市都已开展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其中70%以上的地市级已经完成了数字建设,预计到今年底,将全面完成地级以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同样,截至目前,全国已累积开发了涉及国土、规划、交通、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公共服务等几十个领域、约6000个应用系统,涵盖了政府决策、信息化建设、经济建设、应急保障和民生服务在内的多个方面。
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共享,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也为城市向智慧城市转换奠定了基础。但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看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视各地的城市发展信息化条件和社会需求,实施启动、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运用效果,实现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打破行业、领域以及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