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协同共享,较为核心的话题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对此,周侠表示,孤岛的大小是相对的,城市规模大,需要整合的数据就多,孤岛可能就大,相反,城市规模小,信息整合的难度就低一些。而能否整合这些散落在各领域的数据信息,取决于城市“执行官”们———也就是城市管理者和下辖二级管理者是否有决心;同时,掌握城市部分运行信息的部门,也要以开放的态度,与其他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结成利益共同体,协力打造一张别具特色、能够拉动城市更好发展的“云中名片”,“数据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以前我们看路况、规划开车线路,搜索到的结果会比较单一,而现在你打开百度地图搜路线,很多信息会传递出来,要达到这种效果,其实就是靠多部门数据高度整合,这方面技术瓶颈较小,主要是观念。”周侠称。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也表示,智慧城市要推动改革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对数据端有着较强的依赖。这里说到的数据端有相当一部分封闭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中,未对社会开放,也急需实现整合,而通过改革打破部门间数据分割的局面,实现整合服务社会,则可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张望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一手抓新技术应用,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动力引擎作用,把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减少治理孤地,切实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面向百姓的全程、全时的在线服务场景,使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主席、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李林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难点就是信息不能互联互通,“现在往往是数据归数据,网络归网络,平台归平台,它们之间没有高度融合,因此城市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大数据。海量数据来源于新型智慧城市,也就是通过智慧城市的管理、运行、服务,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要进行梳理、抽取和分析,最终通过大数据的形式来指导政府服务民生。”
政府搭台
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进入汛期,强降雨考验着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而在本次智博会上,以社会资本促进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案例也引发众多参会者的关注。
一提到海绵城市,很多人会马上联想到城市排水防涝,但在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郑江看来,海绵城市的理念正在从“吸水”向“用水”转换,事实上,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广场植物缓冲带以及下沉广场设计,都在为“用水”提供保障。而推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应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此前,我们承接的南宁那考河工程,这个项目就采取了PPP(即公私合作模式)模式,总投资约12亿元,合作期为十年,项目集设计、建设、投资、运营为一体,主要是改善当地水质、水量和防洪。在这个项目上,政府出资比例并不高,但在合同章程上,设置了不少保证公共利益的条件,换句话说,政府最终购买的是服务,而非工程,这样保证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个项目选择由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运营,也为保证项目的长期效果打下基础。”
据其介绍,那考河工程是南宁市和广西首个采用“PPP模式”的试点项目,也是全国首个水流域治理PPP项目。
“建设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对此话题,李铁认为,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是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更多的是关系到通过提升市场化程度来满足城市居民的各方面需求。“国际经验显示,在很多国际上的城市各类的企业管理上,比如在智慧城市科技手段运用上,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政府,企业会把各种科技创新手段利用到极致,因为它有市场和利益的需求。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可以运用PPP方式来购买企业的服务,这或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正途。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搭建好政策平台。”李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