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回家路上用手机调控家里的电器、大数据选择出行最优线路、“天眼”智能监控……智慧城市带来的种种便利,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智慧城市风潮正劲,政府、企业纷纷入局。有统计显示,目前已有近400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计划。
但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看来,个别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的动机不仅无助于智慧城市建设,反而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也存在碎片化的倾向,只有实现各类智慧项目的互联互通,才算得上真正的智慧城市。
为何智慧城市突然之间大获青睐?在推动智慧城市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如何有效合作?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在哪里?带着上述问题,记者对李铁进行了专访。
谈挑战:数据堡垒阻碍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智慧城市为何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李铁:今年智慧城市得到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往年,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都把大量精力放到了智慧城市上。原因在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目前我国拥有7.6亿城镇人口,预计到2030年会增加到9亿人口,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水平、创新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在中国发展智慧城市,既和城市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也和我们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发育有直接关系。
智慧城市发展的意义对于未来中国非常重要:一是它会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每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和我们每个人的需求都发生了直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是它会带来城市管理治理创新水平的提高。过去按照主观的意愿来进行管理决策,现在必然要让位于科技,让位于数据的决策。另外,它也将有利于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经过多年时间,为何国内“大城市病”依然较突出?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李铁:城市拥堵、环境问题等“大城市病”有多方面因素,并不是智慧城市能够完全解决的,还需要城市建设、人口政策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等多方面的跟进。但是智慧城市能够在城市现有建设水平上,通过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提升管理水平,缓解大城市病。例如智慧交通让市民选择更合理的出行路线。目前,国内智慧城市正向逐步融合的方向迈进。例如在一个大型地产项目中,实现各类智慧项目的互联互通、融为一体,目前正处于试点研发阶段。
记者: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哪些挑战或障碍?
李铁:目前大家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动过程中,也把握不好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企业过去习惯了“单打独斗”,现在跨界合作还有待加强。再有就是以地产为基础的项目,如何实现智慧化,把各类智慧项目融合到地产开发中,需要转变观念。因为这会影响到地产企业的成本以及销售方式。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赖数据。现在大量数据存储于政府部门之中,但由于部门分工和部门利益的原因,数据可能被封闭在各个部门的数据库里,没有向社会开放,没有实现统一的整合。怎么能通过改革来打破部门的数据分割现象,实现整合并对社会提供服务,这是智慧城市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谈问题:智慧城市建设需防政绩工程
记者:有数据显示,目前有将近400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您认为智慧城市是否过热?
李铁:应该说智慧城市还没有过热,目前还处在起步期,但个别地方已经出现过热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