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一、前言
配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配电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配电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用电水平相对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电质量有待改善。建设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配电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一举多得,既能够保障民生、拉动投资,又能够带动制造业水平提升,为适应能源互联、推动“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国家能源局于2015年7月31日发布了“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国家电网公司也制订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并积极筹划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新技术推动智能电网和“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配电智能化领域行动计划顶层设计”等工作。
国家“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配用电技术发展处在一个市场需求广阔、技术创新活跃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对配用电专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十二五发展成就
2.1配电领域发展成就
供电能力大幅增加,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要。35~110千伏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是2010年的1.8、1.7倍,10千伏配变容量、线路长度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1.2倍。110(66)、35千伏变电容载比分别为2.01、1.89,满足《导则》要求;农网户均配变容量由2010年的0.99千伏安提高到1.57千伏安,供电能力总体充裕。
供电质量持续提高,重点城市核心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由2010年的8.2小时减少到2014年的2.9小时,北京、上海等30个重点城市核心区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降至4.8分钟;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9.50%提高到99.98%。农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由2010年的31.9小时减少到2014年的10.7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7.48%提高到98.81%。
电网结构日趋合理,供电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城网高压配电网以链式、环网和双辐射结构为主,链式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31%提高至2014年的49%;农网高压配电网辐射式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65%降低至2014年的42%。城网中压架空网以多分段适度联络为主、电缆网以单环网为主,主干线路联络率由2010年的75%提高至2014年的89%;农网中压线路以辐射式架空网为主,联络率由2010年的36%提高至2014年的49%。
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加大老旧及高损耗设备改造力度。公司经营区设备年轻化程度较高,运行年限小于10年的配电网设备比例超过50%;10千伏架空线路绝缘化率由2010年的16.3%提升为2014年的25%,110(66)、35、10千伏电缆化率分别由3.1%、5.1%、8.6%提高到3.7%、7.8%、11.9%,高损配变比例由16.6%降至5.8%,非晶合金配变占比提升至8.1%。
农网改造升级成效显著,电力普遍服务惠及千家万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力组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着力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用电需求。“十二五”期间先后解决38个“孤网运行”(含西藏19个)、114个与主网联系薄弱的县域电网问题,综合治理农村“低电压”2407万户,通过电网延伸为53万户、220万无电人口实现通电;农网10千伏线路平均供电半径由2010年的18.5公里缩短至2014年的9.8公里。
加快配套电网建设,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公司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和节能减排部署,全面服务新能源、分布式电源接入,有力保障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及时并网。截至2014年底,公司110千伏及以下电网电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92亿元,建成风电并网线路5379公里、光伏并网线路1057公里。
有序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故障定位能力和可靠性水平。在26家省公司、76家地市公司开展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系统覆盖率达到16.2%,主要位于网架成熟地区。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地区,平均倒闸操作时间缩短至8.3分钟;非故障区域平均恢复供电时间缩短至11.4分钟,配电网故障定位能力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
加强配电通信网建设,有力支撑电网生产运行业务。建成地市骨干通信网光缆总长度64.1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151%;110千伏变电站和直供直管区域66千伏、35千伏变电站通过自建为主租用为辅的方式实现100%光纤覆盖,地市公司骨干网核心环带宽基本达到2.5G~10G,支撑地县一体化调度业务发展。建成10千伏通信接入网光缆总长度8.2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760%;城网配电自动化站点主要采用光纤、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农网配电自动化站点主要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支撑配电自动化业务发展。
2.2用电领域
十二五期间,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服务人口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智能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接近全球50%。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成投运,成为国家发改委掌握经济运行信息的重要手段。智能电能表系列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电动汽车标准实现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创立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驾齐驱、具有中国特色、技术领先的充换电“中国标准”。
加大技术创新,显著提升智能化水平。主动开展充换电设施建设,累计建成618座充换电站、2.4万台充电桩,为10.8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推广应用智能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累计安装智能电表2.48亿只,实现2.56亿户用电信息自动采集;积极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园区,累计建成上海世博、天津中新生态城等9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