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深入,风电发展目标有望进一步调升。但是,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悖的是,弃风限电现象愈发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受风电调价政策影响,2016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投产的风电规模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风电消纳的形势更加严峻。
2016年1月15日,一份由五大国字头新能源企业联署的意见函被递交到了国家发改委。
这份由五大新能源国企上书国家发改委反映的主要内容是:对2016年甘肃新能源企业参与电量直接交易意见及建议。
该意见直陈:2016年甘肃省给新能源的发电量仅有50亿千瓦时,其余的发电量,全靠与大用户签订直购电量,或者与各企业的自备电厂签订发电权置换交易完成。这种政策在2015年已有所实施,在已进行的交易中,新能源企业将区域标杆电价全部让出,仅得国家补贴,方可获得部分发电权,“形成国家补贴新能源、新能源让出电价,清洁能源补贴污染企业、高耗能企业的怪圈”。
“就这么说吧,相当于一年下来,企业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上述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解释称,“这样下去,以后谁还会再投资新能源建设?”据了解,这五大国有新能源公司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的背后,牵扯到的是中国风电业的一个陈年旧疴——弃风限电。
无消纳,不风电
我国风电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便于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并延续至今。截至2016年6月,我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已达1.06亿千瓦,提前完成风电“十二五”规划目标,堪称世界级的发展业绩。但在井喷式大发展的同时,消纳不畅的问题如影随形,成为业内公认的制约风电发展的最大瓶颈。
事实上,大规模的风电消纳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但我国弃风限电的成因更为复杂,特别是风资源与负荷错位分布引发的外送问题,以及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之间的不同步与不协调导致的调峰电源不足等问题,都在持续反作用于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这些问题均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甘肃风电的遭遇即为例证。
“风电属于清洁能源,且项目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显然乐于推动这类项目大批量上马,以快速增加绿色GDP。”一位行业权威人士指出,“在消纳不畅已成固化现实的情况下,风电的发展节奏理应有所控制,一味盲目上项目无异于引鸩止渴,对整个行业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形成投资浪费,地方政府乃至决策层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风电热潮向东转移
事实上,每况愈下的弃风限电也得到了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持续高度关注,国家能源局年年发文布置解决弃风顽疾,但实际进展十分缓慢。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处长李鹏曾表示,弃风限电是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三五”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整个行业发展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