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6年5月,对于中国电力行业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月份。从月初网络上纷纷扬扬的传言,到5月16日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的官方宣布尘埃落定,国家电网,这个覆盖中国26个省份电力供应的巨无霸,彻底告别了长达10余年的“刘振亚时代”。你很难用几个确定的关键词来定义这位掌舵巨轮的船长,无论是媒体常常定义的“强势”、“铁腕”,还是他自己所打造的“三集五大”、“全球能源互联网”、“一极一道”等,似乎都只能描绘这个时代的某个侧面。
我们更多能确定的是,与10余年前相比,经历中国经济总量赶德超日,经历两次电力体制改革,中国的电力行业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振亚2000年进入国家电力公司担任副总,2004年升任国家电网一把手,再到2016年卸任,“电”这个无处不在的事物,已经与每个中国人紧密相连,并且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太大的变化,这些巨变甚至来的毫无声息。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10余年间,那些关于“电”的变化:
1、电荒已成往事,电力过剩成为新常态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所在的中部某省,一到夏天晚上,停电就成为常态,伴着一声惊呼,大街小巷瞬间陷入一片漆黑,电风扇不转了,正播放着《还珠格格》的电视也突然熄火。大家嘴里抱怨着,摇着扇子吃着西瓜,家长里短串门聊天,倒是成为一段温馨的回忆。
然而,对于大部分工业企业来说,限电就没有那么美好了。2003~2004年,中国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电荒,长三角一带普遍缺电,情况最严重的浙江省高峰时电力缺口超过36%,江苏缺口超过25%,无论是国网还是南网的地盘,拉闸限电、错峰运行成为了家常便饭,电荒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次“史上最强”的电荒也促使了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的到来,2004年全国总装机容量442GW,短短5年过后,2009年的装机容量整整翻了一倍,达到874GW,到2015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08GW,为2004年的3.41倍。在“权威人士”确认中国经济进入“L型”之后,中国电力过剩的格局已经不可避免,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969小时,同比降低349小时,创1978年以来最低水平。在繁荣发展的高潮之后,我国能源电力行业领域也将像其它领域一样,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