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产业生态圈有待形成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说离开政府补贴后将基本瘫痪,整个行业并未形成一种自我生存乃至发展的能力。面对生产研发成本高企,汽车厂商的积极性及消费者的迟疑,其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引导”进步,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推动”。此外,新能源汽车行业“骗补”现象严重。截至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近50万辆。而2016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却并不乐观,笔者认为这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政府清查“骗补”等不无关系。
国家制定了2020年电动汽车销量超过500万辆的目标,笔者认为,数字的猛增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政策的“催熟”,只能是在背离初衷的路上愈走愈远。结合密集出台的各项刺激政策,2015年之前的销量贡献,多数来源于公交、出租、市政等政府干预度较高的单位,并未反映出市场本身对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态度(认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下,比发展规模更重要的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升级,提高新能源汽车供给体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相关财政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加快理顺整个产业链,保证各环节的流畅对接。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新能源汽车与其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充电桩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截至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近50万辆,而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数量仅为4.9万座,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车与桩的比例严重失衡,再者由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较长,充电难成为无奈的现实。事实上,除此之外,当前充电桩还存在不同厂商的充电卡不兼容、缴费方式不统一、充电桩布局混乱、运营维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500万辆,同时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百万级的缺口让很多投资商看到了商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充电桩投资企业已超过300家,一拥而上的投资群体中不仅参差不齐,同时较多的投资商表现“激进”,侧重于快速的圈地建桩,其中亦不排除为“骗补”而生的企业。不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实际的发展状况,空中楼阁般的盲目扩张,短暂的繁荣过后可能导致极度的萧条,造成严重的物料资源与社会资本的浪费。对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亦有多起惨痛案例可鉴。
当前,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面临着缺乏成熟商业模式、缺乏科学系统布局规划等问题,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充电桩作为新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谨慎地不断探索中发展。此外,为有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电系统的改造升级、公共充电设施信息平台的统一、充电接口的标准化、便捷的缴费方式等也都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