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配电自动化指标亦不必追求完美
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目的在于使用,而不是为了“看起来不错”,因此不必刻意追求某些指标的完美。
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发生遥控失败的概率比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高,如果刻意追求一次遥控成功率指标,则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实际上从使用的角度看,在需要遥控时,只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如2~3min)能够正确地完成就可以了,在此时间范围内,若一次遥控失败,可以反复多次进行遥控,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即可。
再比如,由于流过架空分支线开关和电缆环网柜的馈出开关的电流往往比较小,在进行自动化改造时,许多人为了保证足够高的遥测精度,而降低了电流互感器变比(如采用50/5的TA),导致当该开关下游发生相间短路故障时,相应TA因发生饱和而使配电自动化终端无法采集到故障信息造成漏报,导致故障定位错误。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分支开关流过的电流小,其对于配电网运行的影响也很小,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其遥测的精度,但是一旦其下游发生相间短路故障,短路电流的大小并不因为其负荷轻而有所减少。因此,应当从满足故障定位的需求出发配置与主干线相同的保护用TA(变比一般为600/5)。如果确实需要比较准确地量测流过某个分支的电流,则可以将保护用TA配置在A相和C相,而在B相配置低变比的测量用TA(如采用50/5的TA)。也许有人会诟病这种配置方案,认为无法反映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特点,但是作者认为,在负荷很轻的情况下,即使三相不平衡对配电网运行的影响也不大,何况还可以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得到低压配电网的相关信息。因此,对于配置于轻载开关处的电流遥测量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其具有完美的遥测精度。
再比如,行业标准《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L/T721—2000)》中曾要求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失去主供电源(通常来自所监控开关的TV)时,备用电源能够维持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8h以上,并能可靠操作开关3次。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当失去主供电源后,配电自动化终端只需利用备用电源维持供电将故障信息及开关状态传送到配电自动化主站以便主站进行故障定位,如果所监控的开关与故障区域直接相联且仍处于合闸状态(即上级开关越级跳闸切除故障),则还需接受主站的命令将该开关补跳分闸。备用电源没有必要支撑恢复供电所需的合闸操作,因为合闸操作可以在电力恢复到相应开关(即开关一侧带电)后再进行,此时可以由主供电源供电。主供电源失去后的上述任务,在全自动化模式下,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即使在半自动化(即主站给出故障处理策略由人工操作进行遥控)模式下,也应在15min内全部完成。因此,实际上只需要求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失去主供电源时,备用电源能够维持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15min以上即可,这样就可以采用超级电容器替代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的储能元件,从而有效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实际上,对于无遥控功能的“两遥”配电自动化终端(包括具有本地继电保护功能的“两遥”终端),当失去主供电源后备用电源只需维持5min即足以满足要求。因此,在新修订的行业标准《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L/T721—2013)》中将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失去主供电源后,采用超级电容的备用电源维持“三遥”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的时间修订为15min。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指标对于绝大多数情形都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采用主从通信方式并配置了主通信装置(如主载波机)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而言,在失去主供电源后还必须要求备用电源维持终端和通信装置工作较长时间,否则会因主通信装置停止工作而导致大片从通信装置失效。因此,配置有主通信装置的终端一般仍需要采用蓄电池,这也是为什么主从通信方式不被提倡的原因之一。
4、结语
1)配电网继电保护配合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即使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采用瞬时速断电流保护,仍有保护配合的机会,一般能使馈线上较多用户受益。
2)故障指示器造价低廉并且可以不停电安装,非常适合于大范围应用提高自动化的覆盖率。尽管故障指示器的取电方式仍不够完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尚可以接受。
3)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某些指标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其实际应用效果的前提下,使得配电自动化建设和维护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