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加速低碳转型,并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蓬勃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战略性信息产业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大规模接入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正分别从输电侧和配电侧冲击着传统电网的结构和运行安全。
如何将电动汽车与其他需求响应资源有机结合,帮助电网实现削峰填谷,同时接入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探索整合电动汽车、需求响应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的热点。
智能充电助力需求侧管理
4月21日,在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办的“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集思广益,探讨了电动汽车充电站对电网系统的种种影响,提出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去年1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显示,到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要超过500万辆,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充电桩480万个。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应用,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据记者了解,当大量电动汽车在用电高峰期充电时,现有的电能容量和输电设施就会显得不足,使其他用电设备受到影响;而大量充电站的出现,则会额外增加负荷储备量,这就要增加部分装机容量和线路传递容量,使得电网的基础投入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相对降低。
“在需求方面有更灵活、更多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效,然后用分时电价,鼓励消费者少用电来调整电力需求的高峰期,能够相应弥补这种需求和供电之间的差距。”面对新挑战,美国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大卫˙阿尔梅达表示,“将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化,是对需求侧进行管理非常好的手段。”为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大卫˙阿尔梅达所在的电力公司与宝马公司合作,对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进行了小范围实际测验。
任职宝马公司多年的郭平芳博士向记者详细解释实际操作内容:“比如说,24小时前通知宝马,在隔日的8点到9点之间,希望可以减少一百千瓦,那么我们就给客户发送信息,并根据愿意参与的客户数量,我们来测算大概可以达到多少千瓦的削减。欠缺部分可以从自己的电池电站补足,达成电网要求我们能够响应的一百千瓦时电量,这样才算完成需求响应的一个号召。”虽然目前大规模实施还面临着充电机、充电站不支持远程有序调控功能,缺乏合理的电价机制和商业模式等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以可控负荷的形式参与电网调控,可以规避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对电网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削峰填谷的作用,是一种灵活的需求响应资源。
大卫˙阿尔梅达乐观地表示:“总的来说,是希望能够在更快的时间内对需求做出响应,并且让更多的人参与。现在只有96个宝马车主,以后我们要把他们变为一千、一万,甚至一千万,这样需求响应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