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编者按
变电站建设是城市发展中一个典型的“邻避问题”: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新增用电负荷问题,离不开变电站的建设,但人们对变电站存在电磁“辐射”、致癌危害的误解,却往往令变电站“难产”。
如何消除这一“邻避反应”?广州供电局从难产的变电站修建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摸索出一套应对“邻避反应”的方法:一方面科普宣传从“事件化”转向“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新型政企关系,把规划前置,合法合理护航电网建设,让变电站建设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典型邻避问题。
“‘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广州供电局基建部主任冯庆燎从事变电站建设已经十几年,他口中的“老大难”问题,即是指选址于广州市先烈中路的220千伏永福变电站,从2000年启动选址、2004年筹建、2006年环评工作陷入僵局,到2011年进入施工阶段,至今历时逾15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在下月初投产送电。
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邻避问题”:一方面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新增用电负荷,离不开变电站的建设;另一方面,人们对变电站存在电磁“辐射”、致癌危害的误解却让变电站“难产”。如何加快推进变电站建设,成为横亘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广州永福变电站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例,但它所呈现的因邻避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处置过程,却倒逼着广州供电局创新性地探索出一套应对办法和制度。近六年,广州建成了100座变电站,也让广州成为全国首个拥有300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省会城市。
广州供电局究竟用了什么“良方”,让“闻电色变”的变电站建设实现过去几乎不敢想象的速度?
科普宣传结束八年“拉锯”
22日下午,家住淘金家园的李姨接孙女放学时蓦地发现,先烈中路太和岗边上施工多年的“围蔽圈”不知何时已拆掉外墙,一幢崭新的“连体别墅”映入眼帘。“看来是要通电了”,对这幢新“别墅”,快70岁的李姨十分熟稔,“看着它被吵吵嚷嚷10多年,终于尘埃落定了”。
数公里外,广州供电局基建项目管理团队的一干工程师,也在电脑前加紧对这个变电站做3D模拟运行数据监测,为其即将投产送电做最后准备。
上世纪末,越秀区作为广州老中心城区,用电负荷保持平稳增长,但越秀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增长,导致变电容量难以满足供电需求。“尤其在区庄、淘金一带,房地产等开发项目密度高,造成供电负荷急骤增长。”冯庆燎回忆。
2000年,广州供电局开始选址。按科学输送电要求,这个变电站站址需要选在太和岗两平方公里范围内,超出这一范围就无法满足负荷中心区域供电及电网规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