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辐”色变:还有一些外国的反对团体拿智能电表的射频大做文章,认为智能电表的射频强度高,有害人体健康。

图:有公司推出了专用于电表的辐射防护罩
那事实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呢?其实典型智能电表由于使用无线传输,信号发射频率和手机,wifi类似,通常在902-928MHz,发射功率通常在1~2W左右,但由于功率波沿着球面扩散,所以单位面积的功率会衰减得很快,如果把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射频强度就会变成原来的1/4。通常智能电表安装在屋外,距离通常在5米以上,对住户的影响相当于一个1米远的路由器。这样的射频强度还没有发现对人体有危害,和通话时的手机相比更是小得多,所以无需过于担心。而民众的担忧也恰巧说明了科技的推广也需要教育普及,才能防止以讹传讹。

图:不同电器的射频强度(功率/单位面积)比较,从左往右依次为,手机(耳旁),微波炉,电表3英尺远,电表10英尺远,wifi路由器3英尺远,收音机/电视。来源:California counci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虽然智能电表前路漫漫,但我们不应当否认,智能电表确实给传统的电网带来了变革。对于上述的问题,吐槽归吐槽,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方是正道。正如当初法拉第的“新生婴儿”——交流电一样,智能电表和能源互联网领域也是嗷嗷待哺的新兴领域,期待着有志之士持之以恒的哺育和发展。而在互联网应用非常丰富和非常看重用户体验的中国,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随着售电公司的不断涌现,智能电表作为用电数据的发生终端,也是配售电公司的交界点,其反映的负荷特性和用户类型理应受到售电公司的更多关注,从而在价格制定和套餐设计上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热议人工智能的当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智能电表的“智能”背后,其实是无数专业人士的经验和经年久远的人才积累,不久的将来,假使能源互联网发展到极致,智能电表应用的最高级数很可能是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动态电价流以加速智能终端的能效最大化。
美好的未来,崭新的历史,等着那些最懂得创新的售电公司来为我们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