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媒体和政界,学术界显得委婉得多:
“……上亿的美元正用于安装智能电表,然而没有深思熟虑地考虑用户的因素,其节能和经济效益上的潜能将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 来自Energy Policy 52 (2013) 213–234

当初各国政府在评估智能电表的时候多数都乐观估计有至少10%的效率提高。可如今电表换了,上亿的钞票花出去了,多数国家却只达到了个位数(基本在2%)的节能效果,被人广为诟病。确实,目前智能电表在技术发展、经济引导、还是社会接受上,都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具体可以总结如下:

接下来我们一一细说:
PART I 技术:智能电表,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武林高手?
反馈不足:你能感受到4G流量的逝去,可电量呢?
电费和话费的关键区别在于,话费的支出明细完整,实时反馈很强,(你知道钱花在了流量上还是通话上,你还能发现今天不小心跑了50兆流量,心痛的感觉油然而生)。而电费就不一样了,传统情况下,几个月后收到个总账单吃哑巴亏是常有的事,而且当前大多数人可能知道家里哪个电器功率高,但不知道哪个总耗电量更高,或待机功率很高。
当然,智能电表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虽然一是交互式体验有待提高,比如有的数据只能在电脑上看,一小时甚至一天才更新一次。二是数据智慧不足,基本就一条当日用电曲线就完事。不过事物总是在发展,随着电力大数据的来临,行为解析,客户分类,需求预测,套餐设计和个性化定制,都将蕴含无穷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