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上海外三总经理冯伟忠接受华夏能源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火电环保领域存在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企业不等技术成熟就一哄而上,“不少电厂建了很多超净排放,但不到一两年,问题百出。按常理,科学的东西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一项技术,从验证到投产,基本也要花个小五年,对吧。但现在基本等不及做详细评价和优化,都是一窝蜂上,出现问题后造成很大的损失”。
关于补贴,更严重的问题不仅在于该补贴多少,更在于该补贴到哪里去。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全国每年消耗大约40亿吨煤,其中一半用于发电,一半用于工业和民用。综合各方观点来看,另外一半20亿吨的工业烧煤、散煤才是治理雾霾的最大难题。其相比于发电用煤,工业用煤以及散煤的投入以及标准却远没有那么受到重视。
这就像一个木桶,不补短板却去加长长板,那结果很可能事倍功半,投入与效果明显不对等。
3、还要补贴“坏孩子”?
从环境压力到巨额补贴,到项目大面积上马,再到产能的极度过剩,以及社会资本的大量浪费。其中的逻辑与关联颇值得费思量。
对能源界来说,面对雾霾,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之争已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统计,全球已经有大约1200项燃煤发电厂的建设提案被提出,其中超过四分之三在中国和印度。
截止2015年9月底,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为9.47亿千瓦。“目前已核准和发路条的火电项目的发电能力已超过‘十三五’新增电力需求。”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曾撰文警告,如放任这些火电项目全部在“十三五”建成投产,则2020年火电将达到13亿千瓦,比2015年增加3亿千瓦,火电过剩会非常严重。由此推算,造成的投资浪费可能超过7000亿元。
从环境压力到巨额补贴,到项目大面积上马,再到产能的极度过剩,以及社会资本的大量浪费。其中的逻辑与关联颇值得费思量。
火电为何大跃进?除煤价下跌降低成本、国家下放审批权外,发电企业和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驱使(包括各种补贴)才是火电逆势上马的最大因素。
对比火电的巨额补贴,反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一是长期弃风限电问题也迟迟未能解决,同时补贴常常没法到位。记者梳理发现,国家一共发放了五批可再生能源补贴,最后一批是2014年8月发放,补贴的项目是2013年8月底前并网的项目。截止去年底,仅光伏行业拖欠的补贴就以数百亿元计,而风电的补贴同样滞后。
由是,过去的一年中,从环保补贴到行业的种种表现,火电都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当然,并不是说火电环保补贴不应该。围绕火电的环保改造与监管应该得到完善,不能让电价补贴变成利润留在了企业,要知道,国家上调上网电价补贴其增加的成本,都是消费者在掏的腰包,结果却是减排效果未达预期。
说白了,既然补贴拿得多,就得做的多,亮出一张令人满意的减排成绩单(真实的成绩单)。同时,可再生能源补贴或许更该得到国家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