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愈发突显出火电环保电价补贴的尴尬,每次雾霾的出现,拿着巨额环保补贴的火电都难辞其咎。为什么一个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享受”了众多电价补贴的行业,在历经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改造之后,还存在一堆的问题呢?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是反对超低排放的代表性人物。其近期在接受《棱镜》采访时表示,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空间并不大,然而成本却是巨大的。其预计,如果全面推广超低排放,将需要超过1000亿元的改造成本。
相反,如果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全国燃煤电厂三项污染物排放量仅能削减132万吨左右,其中烟尘量可下降10万吨左右。
改造成本超过1000亿元,减排效果仅为132万吨三项污染物,其“性价比”是否过低了?毕竟,相对于全国数千万吨计的大气污染物来说,所占比重很小。由此可以判断出,超低排放补贴及改造对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是相对较小的。
那么已经实行了超低排放的燃煤机组运行的怎样?
近期,绿色和平一项调研发现,12家宣称达到“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全部存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违规,11家存在烟尘排放违规(其余1家数据缺失)。而12家电厂中有11家均属于对整个行业有示范作用的五大电力或神华集团。
央企已然如此违规,地方电力企业又能好到哪去?由此又引出电厂排放数据造假和其中的猫腻问题。
2、巨额补贴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发电企业骗取补贴的手段很多,包括数据造假、偷排、漏排等,甚至电企与第三方监测企业“串通”造假的现象也不罕见。
出台一个政策容易,执行的到不到位,监管的严不严格,那都是后话,要不政绩工程怎么会屡屡遭受诟病呢?
记者采访部分行业人士发现,过去几年,国家提出的环保要求确实对部分火电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重压之下,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踏踏实实做投入改造升级,结果是确实会增加成本;二是不堪重负选择倒闭;三则是在节能减排的执行过程中做手脚(造假)。
一位发电企业高管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以及比过往严厉的处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火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及排放数据的造假。但由于监管漏洞及利益驱动,“数据腐败”依然存在。“治理数字腐败并不难,关键是如何杜绝‘数字出效益,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干部”的瘴气弥漫,让数据造假者受到惩罚”,上述高管告诉华夏能源网记者。
关于数据“掺水”及违规的行为,可佐证的事例很多。去年7月,发改委官网披露,部脱硫设施未能与发电机组同步投运,享受脱硫电价补贴但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等问题,十家燃煤发电企业因未按规定脱硫被罚5.19亿。
由此观之,国家针对火电“去污”指定的环保电价制度,不仅没有成为一些发电企业积极减排的动力,反而成了其获得不法利益的温床,打着达标排放之名骗取政府补贴。简言之,利益驱使为大,责任驱使可忽略不计。记者梳理发现,发电企业骗取补贴的手段很多,包括数据造假、偷排、漏排等,甚至电企与第三方监测企业“串通”造假的现象也不罕见。
截止到2014年底,90%以上的煤电机组安装了脱硫设备,脱硝设备的安装率则超80%。但即便如此,雾霾依旧越来越严重,火电的排放污染也依旧遭受攻击。搁着环保设备不运行,可以再进一步质疑,此前上马的这些设备是否也存在问题?
早在2012年《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公布之初,国内迅速成立了数百家脱硫脱硝公司。因各公司的起步时间、基础皆不相同,施工水平良莠不齐。而脱硝市场在2013年才开始大规模爆发,距离标准最后执行期限2014年7月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公开资料显示,此时还有72%的火电机组需要安装脱硝设备。由此,抢赶工期的情况大量出现,原本需要8个月左右工程,很多企业4-5个月就完工了,仓促上马。
此外,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最早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技术,国内一些企业对脱硫工艺和布置进行了不恰当的简化,影响了减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