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决定垃圾发电项目盈利能力和项目所在地有很大的关系。粤丰集团科伟环保电力总工程师李德明告诉记者:“早期的垃圾发电项目基本集中在发达地区,一般来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垃圾资源充足,垃圾热值较高,加上政府资金充裕,垃圾发电厂满负荷运行,盈利状况都很好。例如,粤丰集团旗下东莞日处理2000吨项目,改造投资6个亿左右,但8年即可收回成本。”
在沿海地区之外,项目盈利情况有所不同。锦江集团副总经理任光惠曾向外界表示:“山东菏泽锦江垃圾电厂为例,因为发电规划不周,电厂出产运转率仅为35%;垃圾发电本钱为0.397元/度,而其施行的暂时电价仅为0.285元/度;加上政府许诺垃圾燃焚的补贴迟迟不能到位(每燃烧1吨垃圾,索取10元补助),招致其临时亏损。”此外,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一些项目盈利能力不佳,锦江集团最近在考虑将其出售。
早期以轻纺业起家的锦江集团,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并购了嘉兴一带的自备电厂。当时,自备电厂成本低廉,进行流化床改造后,这些自备电厂可以以垃圾取代燃煤作为发电原料。这无意中的收购,为锦江集团创造了巨额财富。然而,在锦江集团走向内地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项目所在地不同,政府的财政状况也有所差异,各地上网电价和垃圾垃圾处理费不同,以及政府的补贴是否到位都决定这一个项目的盈利状况。
锦江集团并非个例,国内另一垃圾处理龙头企业光大集团,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项目有着良好的盈利能力,但走向内地,也面临着垃圾处理量不足,上网补贴等困境。
“由于垃圾处理量决定着项目收益,因此政府对垃圾的规划很关键。”张铭源表示。
例如,昆明的垃圾发电规划饱受业内人士诟病。作为最早招标垃圾发电的内地省会城市之一,昆明早在2008年即开始垃圾发电的项目招标。根据规划,2020年全市四城区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7000吨/日,昆明市计划兴建5座垃圾发电厂,最终中标的包括当地企业云南环能电力、锦江集团、中德环保等。
“当初我们是根据政府的规划制定的可研报告,以为垃圾收集完全没问题,结果项目投运才发现实际垃圾产量远远没达到这个数字。由于项目多垃圾少,一些设计指标为1000吨/日发电厂日处理量只有500吨左右,处在盈亏平衡线之下。”一位当地垃圾发电从业者告诉记者。
虽然不少二三线城市也开始考虑以焚烧发电的形式处理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但多名业内人士均认为适合做垃圾发电项目的地方越来越少。
相比之下,企业的策略截然不同。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光大集团作为国企,有发改委资金支持,再加上上市公司的背景,完善的产业链,其战略也是将垃圾发电作为产业来做,并不会考虑某个项目盈利问题,但以盈利为目的锦江集团,会考虑出手一些盈利能力较差的电厂,而业务中心会逐步转向其氧化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