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甘肃和新疆的情况,形势就一目了然。当前,甘肃电力装机约为4531万千瓦,最大用电负荷仅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是用电负荷的3.42倍,电力极其富余!再看新能源:甘肃新能源装机1784万千瓦(风电1202万千瓦),已经超过最大负荷484万千瓦。换句话说,即使甘肃火电机组全部关停(实际上必须有相当部分的火电要为新能源调峰),甘肃仍然会有弃风、弃光!
新疆的情况也是如此。新疆电网目前平均用电负荷降至2100万千瓦,但2014年年底装机就达5121.6万千瓦,电力也严重富余。新疆新能源装机已超过1500万千瓦,为用电负荷的71.42%。因此,新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永利表示:“考虑到必须有一定的火电机组为新能源调峰,就算电网全部使用新能源电力,也要弃掉一部分。”
甘肃、新疆的情况只是整个“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情况的一个缩影。在“三北”地区每个省份火电装机本已经富余,新能源装机又发展迅猛的情况下,如果想避免弃风、弃光,就只有一条路——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将新能源电力送出“三北”之外的中东部消纳。考虑到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周期短,而输电通道建设周期长,所以,要想保障新能源电站竣工即能外送,输电通道项目就必须提前核准、开工。
但关键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三北”地区的跨区输电通道核准不仅没有提前,反而大大滞后了。目前,“三北”地区,只有新疆拥有送往中东部的大容量输电通道,其他省份,要么没有,要么在建。
在这种情况下,弃风、弃光当然难以避免。
消纳之难
发电权置换、电能替代是不错的权宜之计,而现今的调度支持系统则很好地保证了新能源电站并网的“一碗水端平”
在跨区外送电力通道极少或正在规划、正在建设的情况下,当然不能坐视新能源消纳难。新能源本地消纳再难,也要想办法去做。在这方面,兼顾效益和公平,成为电网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无论如何都会弃风、弃光的“三北”地区,为了少弃风、弃光,电网企业绞尽了脑汁。
“三北”地区不少省份的企业自备电厂比例高,挤占了公用电厂的市场,成为新能源消纳受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对此,甘肃、新疆两地电网企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办法。
在光伏占总装机容量47.87%的金昌,供电公司在2014年提出就地消纳的一个创新举措——发电权置换,即自备电厂出让发电权给光伏电站,光伏电站每千瓦时电给自备电厂返利0.27元。第一个“吃螃蟹”的金泰东大滩光伏电站在与自备电厂执行4.2亿千瓦时发电权置换合同后,扣除给自备电厂的返利和过网费,赚了1.1亿元。在经济新常态下,1.1亿元对光伏电站是一笔不小的收益。2015年1~11月,甘肃新能源替代自备电厂电量累计达17.47亿千瓦时。
从2015年开始,国网新疆电力公司也开始采取类似措施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目前,新疆参与发电权置换交易的风电和光伏企业达91家,替代装机535万千瓦,从今年初到11月,共替代电量2.6亿千瓦时。预计12月之后,还将增加5亿千瓦时的替代电量。值得一提的是,国网新疆电力还正在开辟除电网消纳新能源之外的第二市场——研究利用富余的风电进行电解水制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