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接口示意图(来源:菲尼克斯官网)
对此,国内某知名电动汽车企业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汽车厂家从整车性能的角度出发,需要兼顾车辆的整体使用。“例如某一车型在2011年生产时,对应的是一种通信协议,但投放市场两年后,有用户反馈这一协议很可能影响到了车辆行驶中其它一些更为关键的性能,所以在2013年生产时会对通信协议进行修改,这可能会对充电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即便是针对现行的标准,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对标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兼容性问题的背后是一直被行业诟病的充电设施标准不一,其中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更是首当其冲。
基础国标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2011年,我国就曾颁布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的4项国家标准,分别为《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3项系列标准和《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据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东介绍,这4项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是以2010年左右的技术水平为依托的,“当时各方主体对于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很多有争议的部分就只能模糊处理,这一点在兼容性问题上的表现特别明显。标准和技术的规定不够细致,加之生产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不同,导致了开发产品的不兼容,而且目前在相关领域也缺乏权威的检测机构,多种原因导致了目前的问题。”
刘永东认为,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大部分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和地区,接口和通信协议的兼容性问题都广泛存在,之所以在中国表现突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车企和充电设施企业数量过于庞大造成的。
据记者了解,2013年以来,针对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已在着手修订国标。在修订原有4项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标准。标准的编写和修订采取了联合工作组的机制,充电设施企业、电池企业、汽车企业等相关方都被纳入到这一机制当中,以权衡多个层面的需求。刘永东向记者透露,此次修订中很多技术细节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固化,减少了企业自由发挥的空间,新标准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遇到的不兼容问题。
此外,新标准对于充电过程的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改进,例如为防止充电过热设置的温度监控装置、为杜绝充电过程中的直接插拔增设相应的电子锁和机械锁等。据记者掌握的最新消息,目前,5个国家标准已经通过技术审查,并上报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待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