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指导我国能源电力“十三五”乃至中长期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将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一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二是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是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四是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五是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竞争的市场机制。
“十二五”时期临近收官,对比《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重要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较好。煤炭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比重、碳减排和能耗强度等预计可以达到或超额完成指标,能源消费总量超出原规划3亿吨标准煤,而这主要是因为统计数据调整等因素造成的。由于受近两年经济增长放缓、结济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电力需求增速大幅放缓,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低于预期;电力装机基本实现了预期规划指标,核电装机受福岛核事故影响不及预期,但太阳能发电装机超出规划数值近一倍。
随着“十三五”规划即将出台,如何研判能源电力行业需求,如何调整供应结构、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论证,本文试图给出部分研究结果,阐述若干观点。
能源电力需求增长放缓明显
我国经济发展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将逐步进入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三大特征。首先增速换挡,经济增速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 7%左右中高速增长,2020年以后增速将继续回落。其次受调整结构影响,经济和产业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预计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占我国GDP53%左右。最后是动力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随着经济增速回落,能源消费增速也将从以往的高速增长态势回落至低速增长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加快化解产能过剩,限产关停高耗能产业,治理大气和环境污染将成为焦点问题。因此,能源增速将会有较大回落。
综合各方面判断,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7亿 ~48亿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平均年增长2%左右;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3亿~55亿吨标准煤,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速在1.5%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将呈现煤炭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比重大幅上升的特点。
由于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力消费增速回落将明显低于能源消费增速回落。因此,未来电力需求增长仍有较大空间。统计表明,中国近30年来电气化水平提升与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呈负相关关系,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 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4%。实证研究表明,提升电气化水平有利于全社会用能控制和节约,应是未来长期坚持的方向。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用电量年均增长5%~6%,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4万亿~8.0万亿千瓦时。2020~2030年期间,电力需求年均增速进一步回落至2.5%~3.5%,用电量约9.7万亿~11.3万亿千瓦时。2030年以后,电力需求将趋于饱和,年用电量增长进入1%~2%的区间。
到2040年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以及人口达到峰值,我国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下降,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 11万亿 ~14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将达到8000~10000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 45%左右。
电力需求进入饱和阶段,将呈现“先东后西”的区域梯度和“先工业后服务业”的行业梯度特点。具体来说,传统高耗能行业转移路线整体上呈自东向西的趋势,带动电力需求也呈相似特点逐步进入饱和区;同时,第二产业的用电饱和时段先于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第二产业内的重工业用电饱和时段则先于轻工业。
能源电力结构调整前所未有
以往电力规划面临的形势基本上是“供不应求”,首要目标是如何加大供应满足需求。当前,部分地区电力供过于求,如何合理规划好各种发电能源,以更清洁、高效、绿色的方式满足安全供应,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未来,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将由“供给不足”转向“供给过剩”,新能源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局部消纳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