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建设策略与政策措施
1)由于网架和一次设备水平制约,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建议国网层面适度放缓配电自动化建设进程,优先完善网架,提高一次设备水平。积极推进实用性自动化模式的发展,如柱上断路器配合用户分界开关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模式。
2)既要培育主流厂商,又要防止垄断。一些厂商内部改革和人员变动对我们造成影响,如何规避此类风险,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3)受利益驱动,供应商不愿在主站软件上投入过多精力,造成配电自动化主站问题较多、稳定性较差。一些主流厂商是否已经掌握核心技术,还要画一个问号。国网公司层面应统一组织对主站进行功能测试、压力试验,责令厂家整改,解决诸如重启通道后遥信位置零等地区主站通病。
4)加强科学规划,应以实用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国家电网层面要进行全过程管控,从规划、设计、物资采购、施工、验收、运维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管理,才能真正提高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效果。
3.2.3信息交互
配电网基础数据差,信息化手段落后。配电网管理涉及到发策、农电、运检、营销、调度等不同部门,基础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模型不一致,此外,缺乏数据共维共享机制。配电网投资少,建设水平低,导致配网通信及信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信息获取渠道。体现为管理精细化程度差,数据、图形和信息无法对应,甚至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盲”。个人认为造成信息交互困难的根本因素是设备在各个系统中没有一个统一的ID。类似于某一个人,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那还怎么能进行交互。
3.2.4培训与技术支持
地市级配电自动化专业相应的规划、设计、施工、培训能力不足,国家电网层面应针对上述实施过程,分类组织专项培训。要用好国内专家,发挥专家们的潜力。各级电科院要加大对配电自动化专业的支持力度。北京公司成立的
配网技术研究中心的经验就值得提倡。
4、结语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设智能配电网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配电自动化的实施,一方面可通过网络运行优化分析,提高转供能力;开展带电作业;优化停电计划管理,减少重复停电;优化抢修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减少计划停电时间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故障自动定位,减少故障查找时间;通过遥控操作,减少故障隔离操作时间;通过标准化抢修,减少故障修复时间,最终达到减少故障停电时间的效果。随着配网网架的改善,管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配电自动化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