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理因素的制约
3.1物资采购
3.1.1中标策略
最近几年为了节省成本,国网系统内许多物资优先实施了低价中标策略,技术评分占比很小或者打分不允许拉开较大档次。一些厂家为了中标,不顾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产品成本,造成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下滑很快。虽然近两年也采取了基准价中标等补救措施,但商务导向还是没有改变,技术评标很难对最终中标产生重要影响。如后备电源的使用寿命和后续服务问题就较为突出。
建议国网相关部门评估一下各类物资的质量和服务现状,对一段时间内的各类产品的故障率实施考核,对售后服务的及时性进行备案。对一些质量下滑严重的设备类别,提高技术评分所占的比例,拉开档次。
3.1.2招标
一些设备无物资申报编号(如小容量UPS)。另外,以环网柜为例,分招柜内各类设备造成各设备间匹配问题较多,图纸再审查和协调工作量较大,也给具体协调、实施的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建议对相关性较高的设备进行打包招标,如
保护装置、保护管理机和综自系统。通信EPON设备互通互联还存在问题。实践中每年都是不同的厂家中标,一个地区各厂家设备,还不能实现互通互联,给实施带来很大困难。建议对于此类设备,在一个地区首次中标后,根据互通互联性,修改该地区的技术招标文件,加入与原设备互联条款。
3.2标准及管理方式
3.2.1高层部门分工问题
国网运检、调控、信通之间对配电自动化的一些事项的管理分工尚不明确。造成下级单位协调工作量较大,推进实施困难重重。地市公司调控主站及信通公司无配电自动化相关岗位配置,造成许多单位只能采取代维模式,对厂商的依赖过多。虽然主网主站和配网主站的运维在调控中心,但由于管理问题,无法获得对变电站10kV出口的遥控权,严重影响馈线自动化的实施效果。建议国网层面是否可考虑实施主配网一体化监控平台,实现主配网的一体化管理。另外,营销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配电自动化系统都在部署TTU,重复采集变压器数据。建议运检配电方面停止部署TTU,通过与用采系统接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