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随着近几年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下降,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的推广使微电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储能系统的发展,用电方对公共电网(大电网)的依赖似乎也越来越弱,那么,公共电网是否真的正面临着“死亡”呢?
以欧美为例,过去几年,在欧美国家,光伏系统的成本实现了两三倍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欧美地广人稀,居住地比较分散,当个人屋顶光伏系统的应用与储能系统相结合,能够独立运行的微电网大行其道,导致居民对公共电网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公共电网用户数的减少,使得电力单位成本的升高,即更少的人要负担和原来总数一样的电费,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共电网用户的脱离,从而使得公共电网越来越“虚弱”。
然而在中国,这种情况却很难出现。
首先,中国新能源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中国,地广人稀永远是指广大的内陆省份,高强度的日照环境也更多的是指西北、高原地区。中国大规模的光伏园、风电场也大多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内陆地区。这些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根本无力消纳这么多的新能源电力,而人口稠密、用电需求大的沿海发达省份,不仅环境限制了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能力,更是无法提供足够的适用场地建设新能源发电场。
一方面是无法就地消纳的新能源电力,另一方面是强烈的电力需求,在我国不断强调、加速发展新能源电力的背景下,解决“弃光限电”、“弃风限电”等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建设更强大、覆盖面更广、传输消耗更少的特高压电网(公共电网)也就成了我国电网建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