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储能技术发展对电网来说意义重大。中国目前有抽水蓄能,有火电调峰,可以解决电网运行的一些问题。但是搞抽水蓄能要开山、要架线、要通过升压、降压,最后通过电网送到用户,这一系列的工程非常大。如果将来电池的储能规模足够大,并直接装在大城市或者是附近变电站里边,就可以替代抽水蓄能。所以发展用于电网的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是未来的方向。同时,电网建设与储能配套设施建设同样重要。现在中国有风、有光的地方电网都很弱,负荷都很小,在没有储能设施条件下,消纳不了就不得不弃电。所以作为电网公司首要的任务是强化电网建设。例如,现在哈密在建800万千瓦的风电,需要通过特高压直流送到郑州,而现在的直流输电送不了可再生能源,因为波动太大,所以如果没有合适的调压手段,电损将不可避免。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在当地建火电,经过测算,800万千瓦的风电要配700万千瓦的火电,再加300万千瓦的光伏,这样直流送出来的可再生能源能源的电量可以占到30%。但是如果有了储能技术调节,特高压电力传输就会简单的多。所以储能技术对清洁能源发展意义重大。
4.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还需克服诸多挑战。
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中国储能产业起步晚,最近五年国家才开始重视。北美、日本20年前就有了储能方面的产业政策,也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运行机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地区性规定,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和市场模式,但离整体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储能企业希望未来这些规定能够上升到政策层面,真正纳入到电力体制改革,成为一个法规,这样可以提高投资方参与的可靠性,也可以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二是技术前景尚不明朗。如何把技术直接变成实际的商业模式,最终能否支持公司真正盈利,也存在风险。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储能方面什么技术最具经济性、最有竞争力,即从商业角度来看最有前景的储能技术还不确定。例如,很长时间以前就大概知道了硅是太阳能发电主要的技术方向,可以提出商业模式。现在储能技术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阶段,不清楚未来方向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还是锂电池。因此不知道如何投入资金和精力来降低成本。从未来发展看,或许有两类主要技术方向,一是对长寿命应用来说应该是液流电池,二是对短寿命应用来说应该是锂电池。不过不论哪种技术,只有完成了科学实验阶段,达到可以盈利,才能谈得上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三是储能设备还需要提高可靠性。如果电池储能不能使用10年以上,对于电力系统调节来讲没有意义。如果寿命问题和安全性解决不了,谈价格也没有意义。在运营风电、光电中,我们不需要1:1的储能配备,按照10~15%配就可以了。如果天气预报预估风电的误差是20%,那么配上15%的储能,就可以提高发电效率,提升电网稳定性。而且,电网调度机构就可以把其他机组进行合理安排。因为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一般要运行20年,所以储能设备至少要有10年的寿命期。
有效应对以上挑战需要政府对科研院所增加研发投入,并对企业也要提供适度的研发支持。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政策,制定行业标准。目前,我国已经成立的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