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废弃电池污染环境是大规模电池储能发展的主要风险。现在中国大量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寿命太短,浅充浅放为八年,深充深放最多四年,废弃电池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此外,锂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要求严格(温度不超过摄氏27度(正负2~4度)的温度区域才能有效运用),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电池的使用成本。
3.中国可以大规模部署自主研发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1)系统配置灵活,系统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2)投资成本低,与抽水蓄能几乎相当;3)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和分散式储能,不发电的时候可以调峰使用;4)碳排放为零;5)可以提供天然的热、电、冷三联供,不但可以提供不间断热水,而且可以提供2~3摄氏度的制冷环境用于保鲜水果和粮食,在东北和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6)可以在电压不足时提供自然支撑调压。
由国网公司支持、清华大学研发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相关技术已经获得中美发明专利受理,一个500kW的示范项目已经在安徽芜湖建成,连续18个月运行效果良好。该项目电对电的转换效率是33%,加上冷热利用的系统效率可达72%。目前,国网和清华团队正在筹划一个20MW的示范项目,并对该技术进行改良,将“电转电”效率从33%提高到55%,系统效率(热+电+冷)达到80%。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的电网、储能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储能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也是能源系统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奠基石。从全球角度来看,能源正在转型,电网正在逐步从大规模长距离运输走向更小规模的社区化微电网,整个电网的结构从高、大、远,向中小型、智能化和区域优化的特征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储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国从“十五”开始,在中长期规划里已经把储能技术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提了出来,现在应考虑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制定专项规划。
2.储能技术最需要的突破是车用电池技术。车用动力电池和电网储能电池的要求不尽相同。目前,电池储能技术最迫切需要的突破是电动车电池技术,车用电池技术的突破代表了储能电池真正的市场化。目前中国电力系统还没有到大规模使用储能的阶段。电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调节吸纳风电、太阳能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储能在电力系统里的应用中,微电网用处更大。应该鼓励示范项目,搞好技术储备。在发电侧大规模的储能,就现在中国而言还是以抽水蓄能为主,还有火电机组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