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电力是能源的主体和综合枢纽,电力也是能源互联网的枢纽部位,电气化程度越高,表现越明显。当前,随着人类社会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一次能源匮乏等可持续发展挑战,电气化和清洁化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两大趋势,建设能源互联网的需求应运而生。
“一带一路”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关联性。“一带一路”从战略政策方面,可以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进程;而建设能源互联网,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地的途径之一。“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4个国家,包括中国即为65个国家,如何推动沿线国家在电力、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值得深思。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很明确,从国家相联、洲内相联到洲际相联,层层递进,能源互联网在不同地区、国家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途径和新的治理需求,这也对技术、政策、实现方法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根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统计,“一带一路”64个国家电力装机12.7亿千瓦,其中75%为火电装机(我国13.6亿千瓦,其中火电67%)。“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均装机409瓦(世界平均751瓦,我国1000瓦)。
分区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需求点不同。俄罗斯、蒙古和中亚地区以火电为主,电力装机总量和人均差距较大,可进一步合作开发煤电和气电资源,并在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新电源开发、电网输送项目方面拓展合作领域。东南亚地区以火电为主,急需升级现有火电项目,并推进水电和可再生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西亚和北非地区火电比例极高,且主要靠油气,新能源开发是未来合作重要领域。中东欧地区火电为主,面临着电源项目改造和升级的重要任务。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合作潜能巨大,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强烈,但仍面临基础较弱的问题。这些地区的电力发展将经历一个过程,最终实现多重目标。首先解决能源贫困问题,中国在今年解决了30万无电人口的问题,相关经验的共享将使各国受益。其次,要大力开发电源,建立大电网,扩大供应规模。最后,加快能源转型,构建新的电力体系,需要新的互联互通的硬软件(技术设备、互联网、智慧化管理、法制和安全保障等)。
实际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能源互联不仅是技术合作与输出的问题,更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其中,政策支撑是重中之重。
目前,中国关于“一带一路”政策落实、推进互联互通已制定一系列政策,包括国际产能合作、经济走廊、海外工业园区开发、自贸区建设、设立投资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