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力都过剩了,为什么还不停上马新项目?
尽管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明显下滑,仍然无法抑制新增发电设备装机量。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发电机组1亿千瓦左右。到2013年底,发电装机总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
为何在电力相对饱和状态下,电源建设的投资冲动依然难以抑制?
1、煤炭价格下跌拉低成本,火电仍有利可图
自2012年以来,中国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拉低了火电的成本,为火电企业带来良好的盈利机遇。在煤炭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下,尽管电力需求降低,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但上马火电依然有利可图,因此企业投资热情不减。
2、国家下放审批权,地方政府投资发电热情高涨
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国家下放了除核电和大型水电外的所有发电项目审批权,地方政府投资发电带动经济发展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
在火电方面,各省份核准火电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据悉,已经获得核准的火电规模,超过1亿千瓦,等待审批的还有1亿千瓦。
2013年6月,能源局下发《关于同意委托山西省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函》,算是正式给了山西“十二五”期间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建设指标,并可以自主审批。
今年1月到8月,山西自主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共计22个,总装机容量达1830万千瓦,占国家能源局下放指标的95%,总投资达825.03亿元。而山西本来就作为资源省市电力富裕,如今却又再密集上马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中国火电发电量已严重过剩,然而2015年中国煤电投资却在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得以逆势投资大幅增长。
3、新能源受政府补贴支持,企业抢装布局
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因为受政策补贴支持,优质资源区域有限以及未来国家对补贴和上网电价下调的预期。部分地区即便是电力过剩,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依然在抢装布局。
例如,东北地区尽管窝电严重,但风电项目仍在不断上马,其原因在于,面对有限的优质风资源,没有企业愿意主动放弃,因为放弃布局就意味着未来不会再有参与的机会。水电、核电这些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也有利于带动疲软的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