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清算通知》,这标志着执行了近5年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将告一段落。但在需求侧响应的接力下,能源管理服务的巨大市场将被逐渐激活。这是因为,“需求侧管理一定会推动能源服务,能源服务就是对各类用能的终端的用能效率、水平、方式、要求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客观上就是达到了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曾鸣说。
其实早在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发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两年后,致力于促进国内能源服务企业建设的工业领域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简称促进中心)也建立了起来。今年,工信部和促进中心还发布了20家评价机构和90家服务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促进需求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般而言,电能服务企业在进行需求侧管理服务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用能进行诊断,这一过程一般通过建设企业级的电力能效监控与需求管理平台来实现,在主要的用能设备、大型能耗设备上安装监测设备,对企业能耗情况、能源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情况,能源服务公司会提出改进方案。并依据各能源服务公司不同的策略,针对个别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专门从事电能管理服务的企业已经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以苏州太谷电力公司为例,目前已经接入太谷数据平台的企业超过3050家,预计今年将达到4100家。太谷希望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分析产品。泰豪电力总经理杜彬表示,传统的节能减排是针对具体的技术点进行改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未来的需求侧管理,更侧重于过程化、体系化的服务,在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但整个需求侧管理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参与需求侧响应试点的政府官员表示,虽然需求侧响应是从今年才开始,但其实准备工作早已启动。可以明显感觉到,2013年,宏观经济表现较好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但在去年和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企业们的热情也在衰退。
某能源服务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7家企业中,只有约8家有合作意向,最终只有三家签订了合同。对于需要进行前期投入的项目,企业大都表现得非常谨慎。
据了解,在我国各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江苏、内蒙古、山西和宁夏等对需求侧响应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高耗能产业聚集地区。他们在政策方面都进行了倾斜,以宁夏为例,其计划每年在需求侧响应上的投入金额约为8000万元。而在山西,随着大用户直购电正在山西推进,对正在需求侧管理的企业而言,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于提供能源管理服务的企业,售电市场的放开也令他们充满想象。长久以来,售电领域一直是民营企业的禁区,但“9号文”中,却有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的表述。据了解,备受瞩目的“关于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将鼓励“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售电业务。”
这对于众多民营能源管理企业而言即是机遇,更是挑战。从竞争优势看,能源服务公司与企业用户接触密切,了解企业的用能数据,进而了解企业的用能需求,能够给企业提供更精细的服务。但电网企业和大型发电公司也将进入售电领域和需求侧管理市场,与民资企业形成正面竞争。曾鸣认为:“电网企业为用户提供用能管理服务是必须的,必须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同时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这一领域,与电网企业形成竞争,但关键是要有一个可以实现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据曾鸣介绍:“国家对能源管理正在持续出台政策和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现在大框架已经有了,关键是如何落实。所以,下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能源互联网平台,在技术上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