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36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2.58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1.37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9248辆,同比增长近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4761辆,同比增长58%。
新能源汽车生产量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是,因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政策配套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两大主因制约发展政策扶持加大推广
北京市丰台科技园办公区内,高楼林立、绿树掩映,一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停靠在路边的车位上,让记者感到极不协调的是,一条长长的电线从办公楼上垂下,为电动汽车充电。这种情景在北京并不少见。
在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中,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成为私家车主购车时考量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经过15年创新推动,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其他技术都取得重大进步,技术进步使电动汽车逐步走向实用化。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得以发展。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建成充换电站780座,交直流充电桩3.1万个。深圳、杭州、合肥、北京、上海等地已形成较大规模城市充电服务网络,京沪、京港澳、青银等高速公路沿线已基本建成省际充电服务网络。
同时,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发展力度。
记者梳理发现,15年来,我国共出台近10项补贴支持和配套政策。2001年,启动“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200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2009年1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并安排100亿资金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财政部、科技部出台《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采用新能源的城市公交电动客车最高补贴为50万元,对乘用电动汽车和轻型商用电动汽车最高补贴为6万元;2月,启动“十城千辆”计划;3月,国家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包括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在内的新能源汽车要形成50万辆的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