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信息网vsInternet
1)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融合也要有相应的扩展。2)Internet是计算机按通信协议交互的一种技术:专用术语,如IP地址、路由器、通信协议等;可指定接受者,调度路径,可缓冲、存储或滞后传送。3)计算机通信除了通过Internet外,还有各种专用网。4)Internet不能覆盖全部的通信网。
15、信息能源系统vsEnergyInternet
1)电力流服从的物理规律与信息流不同:电功率在任何时间断面上一定平衡;电力流服从KirchhoffLaw,不能缓冲或滞后;功率的不平衡只会发生在转子,而引起机电稳定性问题。
2)直购电(特定用户购买指定电厂的电能)仅能从市场结算的含义去理解,在物理层面上,不可能指定。
3)不宜用互联网的术语及规律来描述能源流:简单地将电网与信息网“一体化”只能引入困惑;不能反映一次能源之间,终端能源之间的互相转换;不能反映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终端能源之间的关系。
4)需要拓展的概念是integrated(综合的),即使沿用“能源互联网”,也应读为信息能源网,不是energyInternet,而是comprehensiveenergynetwork或integratedenergynetworks。
16、在大能源层次上研究充裕性和稳定性风险
自然环境、能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节、创新环境、基础设施、政策与监管的扰动都会影响供电可靠性。反之,电力系统的充裕性与稳定性也影响各外部环节。
应认真考虑极端灾害的风险,将停电防御范围相应扩大(研究其外部灾害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监测点及预测尽量推前,支撑早期预警),从大能源观点研究电力流的上下游,如:电力与一次能源及终端电源的交互,如何适应大能源变革?能源转换及储能技术的影响;针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分布发电、V2G及储能,要哪些外延?
利用风险观点协调安全与经济性,安全约束不再单独需要,量化分析是约束优化及控制优化的基础。
17、结语
1)综合能源网之类的新概念必须不同于智能电网,也区别于“EnergyInternet”。
2)大能源观下,电力系统监控与分析的概念也需要延伸:电厂与电网,设备与系统,博弈与机理的交互影响;技术措施、经济领域与管理决策;能源、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分析与控制;多领域、跨学科的系统工程。
3)自适应的多道防线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4)全面提升应对高风险极端事件的能力:勿以概率小而不设防,也勿因太自信而不思进;“XX年不遇”的准则并不科学。
(本文根据“2015第十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会议PPT编辑而成,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