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力系统暂态稳定
1、暂态稳定标准
用来考虑大扰动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是暂态稳定问题。迄今为止,各国电力系统仍然利用发生规定扰动这样的决定性方法来判断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实际发生过的系统大扰动模式多种多样。有的由于多种异常状态同时或相继出现而使整个扰动模式极为复杂,而普遍地规定用于设计和生产运行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考核的扰动方式,则极为简单。例如。最常用的是单一的某电力元件无故障突然开断以及因短路故障断开等,同时认为相应的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动作正确。
扰动可按扰动严重程度和出现概率分为三类:
第I类,单一故障(出现概率较高的故障):a.任何线路单相瞬时接地故障重合成功;b.同级电压的双回或多回线和环网,任一回线单相永久故障重合不成功及无故障三相断开不重合,任一回线三相故障断开不重合;c.任一发电机跳闸或失磁;d.受端系统任一台变压器故障退出运行;e.任一大负荷突然变化;f.任一回交流联络线故障或无故障断开不重合;g.直流输电线路单极故障。
第II类,单一严重故障(出现概率较低的故障):a.单回线单相永久性故障重合不成功及无故障三相断开不重合;b.任一段母线故障;c.同杆并架双回线的异名两相同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重合不成功,双回线三相同时跳开;d.直流输电线路双极故障。
第III类,多重严重故障(出现概率很低的故障):a.故障时开关拒动;b.故障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或拒动;d.自动调节装置失灵;e.多重故障;f.失去大容量发电厂;g.其他偶然因素。这块目前国内也越来越重视,稳定规定导则里面提到,但是具体分类没有这么多,省级调度运行方式对这块校核也不够,但以后应该会有这方面的预案。
校核暂态稳定,只需要按照规定的故障形态进行系统动态过程计算,当判定在扰动去除后系统可以达到新的或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就可以认为满足了要求,而不必再考虑其他额外的裕度。这是因为在计算过程中已隐含了足够的安全裕度,如下(本文不涉及具体怎么计算,毕竟我们也是用BPA之类的软件计算):
作为惯例,进行暂态稳定计算时,要求选择在实际可能的最为不利的一系列运行方式,在最不利的地点发生金属性短路故障,按给定的故障切除时间(正常情况下总是略大于实际值)等所有不利条件的组合作为前提条件。显然,必然较之实际情况严格,而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作为设计与生产运行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校核,总是忽略短路电流中的直流分量所产生力矩的影响,进一步使短路故障形态下的校核结果偏于保守。
暂稳措施目前采用的主要有切机、切负荷、解列联络线;电气制动、快关气门、直流调制等措施应用较少。
2)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水平的一次措施
串补:串联电容补偿,这个之前无功那块提到过,但是那不是主要的,其主要作用还是暂态稳定方面,至于串补如何提高暂态稳定性和增加线路输送极限的内容,教科书上都有就不提了,近年来用的比较多的可控串补后续部分再说,其他和串补相关的有以下几点:
串联电容补偿只适用于送端和受端两端系统都比较强大的情况。此时线路阻抗占有整个联络阻抗的主要成份,因而对它实现串联补偿能显著减少到系统的综合阻抗,以取得提高送电容量的效益。但采用串联补偿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例如,如果采用串联补偿的补偿度较大,将使传统的作为基本保护的距离保护的正确动作发生困难,而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串联电容间隙非对称击穿,将影响零序电流保护的正确和有效动作;串联补偿站本身和对串联电容的保护也是特殊问题,近年来开发的氧化锌阀片用作串联电容的过电压保护,不但可以减化结构,还能比较好地充分发挥串联电容在故障切除后加强系统暂态稳定的作用;而如果在汽轮发电机组的高压配出线路上采用串联补偿,则必须研究和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次同步谐振的可能性。
所谓次同步谐振,即当汽轮发电机接在经串联补偿的输电系统时,如果电系统的串联谐振额率Fe和发电机组轴系的某一扭振频率Fm对运行频率(例如50Hz)接近互补的话(Fe+Fm=60Hz),则电系统将与发电机组轴系机械系统间相互交换振荡能量,使振荡逐渐增大直至机组轴损坏。而对于水轮发电机组,由于水轮机的转动惯量远小于相联发电机的转动惯量,机械部分的反作用极小。因而不致发生次同步谐振问题。
其他的一次措施,比如中间并联补偿、增加开关站、增设线路,但都没有串补来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