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量的传输与转化形式方面:在智能电网中,能量只能以电能形式传输和使用;而在能源互联网中,能量可在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间相互转化;
3)能源消纳和控制范围方面:智能电网的研究对于分布式发电、储能和可控负荷等分布式设备主要采取局部消纳和控制的方式。能源互联网研究重点将由局部消纳向广域优化及基于CPS的协调控制的方式转变;
4)网络性质不同: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以传统工业控制网络为主体,而在能源互联网中,将以下一代互联网组成的开放式的信息网络为主体,基于CPS及SDN实现能源信息全面监视与精确控制。
记者:国内外对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情况是怎样的?请您谈谈研究的进展。
冯庆东:(1)美国FREEDM最早提出了面向配电网的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美国最早在2008年提出了能源互联网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在北卡州立大学建立了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FREEDM),提出能源互联网概念,希望将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电力系统,以分布对等的系统控制与交互,在配电网层面实现能源网开放对等互联。智能分析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来完成的。
(2)欧洲也提出了基于E-Energy的能源互联网(Energy of Internet)。目标是建立能基本实现自我调控的智能电力系统,最终建成能源互联网。 E-Energy计划,更加重视新型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便智能的监测、控制和调节电能。实施了库克斯港等6个示范项目,各有侧重,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 日本数字电网联盟提出了基于“电力路由器” 的能源互联网。“数字电网”的构想:数字电网的架构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想法是逐渐把目前的同步电网细分成异步、自主但相互联系的不同大小电网。这些电网把相应的IP地址分配给发电机、电源转换器、风力发电场、存储系统、屋顶太阳能电池以及其他电网基础结构。
国内研究方面,国家能源局在2010年开展了《中国智能能源体系研究》,提出了中国智能能源体系架构、模型、技术标准、通信协议、实施方案等。主要是以智能电网为核心,以配电网为载体,在终端用能层面,采用EMS、DSM及DR实现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在智能配电网基础上将电力、天然气、电动汽车充电站互联,形成“智能能源网”。此外,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也开展了相关工作。我们期待以开放的心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借助互联网+及能源互联网平台,采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以创新为驱动力,以解决用户用能需求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让能源互联网各参与方在能源互联网的运营中获利,将会促进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健康发展。
冯庆东: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智能电网、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DEMS)、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框架研究》、《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智能能源体系研究》、《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研究》、《智能电网全面建设战略研究》等项目及《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制定规划》、《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等材料的起草工作。编写《智能电网技术》、《现代电网运行与控制》、《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文章60余篇,获科技进步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