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构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平台、区域能源互联网平台、省级能源互联网平台、市级能源互联网平台及各种应用与服务平台。
建设能源互联网应以创新为驱动力,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建设能源互联网还有许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如传感器、储能、电力电子器件、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通信技术等,需要国家长期投入,开展基础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工业与信息化部开展了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提出我国发展能源互联网主要解决能源总量问题、能源结构问题、能源体制问题、工业基础问题等四个问题抓的很准。其中,解决能源总量问题、能源结构问题是重中之重。国家能源局提倡成立能源互联网联盟,有利于在能源互联网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方面协同创新。
大型发电集团、电网公司、民营互联网企业及研发机构、新能源车企和高校积极参与能源互联网联盟,这是好事情,这将会对今后培育能源互联网新兴市场带来积极影响,能源互联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只是能源行业的事情,建议以开放的心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采用PPP模式共同参与。以解决用户用能需求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展用户负荷特征分析及用户用能行为分析,取得用户的支持,发挥市场机制及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让用户及各参与方在能源互联网运营中获利,能源互联网建设没有用户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能源互联网建设需要市场交易平台,考虑系统调频、直接负荷控制等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要有灵活的电价支撑,缺少电价的支撑,电力市场是开展不起来的。
记者:现在有人对到底是“互联网+能源”还是“能源+互联网”有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冯庆东: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实施互联网+的过程中会带来许多机遇与挑战,有兴趣进入能源互联网产业的企业更多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冷静而清醒的思考本企业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去做?我们建议实施互联网+首先要解决互联网的通信速度、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就网络安全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息安全研究必须保证实用性;(2)从一最开始就要考虑好如何解决网络安全问题;(3)对组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进行检查;(4)通过设计保护国家及个人隐私;(5)研究云安全;(6)研究能源生产和消费(APP)中的网络安全;无论是“互联网+能源”还是“能源+互联网”,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信息与能源深度融合,这不是强加上去的过程,而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记者:请您谈谈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
冯庆东:在实现能源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及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上,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但是,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面向的物理实体方面:智能电网面向的物理实体主要是电力系统,而能源互联网面向的物理实体将由电力系统、扩展到天然气网络、输油管网和交通系统;实现与天然气网络、输油管网和交通系统互联,包括与热电联产系统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