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看,其产业链上下游涵盖从RFID等芯片制造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制造商,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提供商,终端应用软件开放商、系统集成商、智慧城市相关业务运营商,以及顶层规划服务提供商等多种科技型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包括智能交通、数字医疗、数字城管、智能建筑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投资份额较大,相关企业将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盛宴,产业龙头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在此过程中,企业和政府所担任的角色也或发生变化。此前,智慧城市建设一直都是政府做主导,企业只是作为解决方案提供者或者内容提供商,但未来企业的角色可能会发生根本变化,将不再是内容提供者而是智慧城市运营商。
对此,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童腾飞认为,目前智慧城市的蛋糕正在逐渐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兼收并蓄转变。
“在研究国外智慧城市的发展时不难发现,其智慧城市建设多纬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一位从事欧洲智慧城市研究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外智慧城市的发展注重吸收市场、社会的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市场为主体,通过机制设计和制度建设,培育社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例如,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基金,基金由政府和企业各自出资50%,这样吸收企业参与基金运营管理,有效吸收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在此方面,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及初步发展阶段,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模式探索正当时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和所有的热点领域一样,如今的“智慧城市”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也愈发呈现“虚火过旺”的态势。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智慧城市建设被盲目贴标签的行为更是广为诟病。
对此,童腾飞总结认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为盲目跟风,没有抓住智慧城市的本质;其二,囫囵吞枣,将各类与智慧城市有无关系的都纳入智慧城市范畴;其三,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之后,忽略其他方面。诸多现存的问题,如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数据分散等问题,根本上讲是由于政策统一协调与部署上的缺乏,社会参与不够,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不足造成的。除此之外,在资金上,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根据全球各项排名,可以看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目前中国宽带排名世界98位,物联网传输刚起步,法律和标准规范相对滞后。
除了上述的“硬件”缺失,在智慧城市快速扩容的同时,关于发展模式的问题也被广泛探讨。有专家认为,并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但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发展,会逐渐衍生出广义智慧城市和狭义智慧城市两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