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逐渐引起全球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早在2007 年,欧盟就提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其对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机动性、智慧居住以及智慧人等6个方面。在亚洲,韩国也致力于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希望以无线传感器为基础,把韩国所有的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从而促进韩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012年12月5日,我国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开始试点城市申报。
此后,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 个。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
在解释如此大规模建设智慧城市的初衷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过程中成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从政府角度看,要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看,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民众角度看,让民众感受到“便民”、“利民”和“惠民”。
据悉,作为配套资金支持,在“十二五”后三年,国家开发银行将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国家开发银行将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遴选、调查、发款等工作。
“未来,建设部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的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相关专家表示。
产业拉动效应明显
事实上,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其动因则更多来源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遭遇诸多挑战,交通拥堵、看病难、安全系数低、突发灾难多等“城市病”要求下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建设要走“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也由此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