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只是第一步,作为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上海经研院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内一手抓质量进度、一手抓文明施工,确保一鼓作气把这项曾经的“钉子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民心工程”。
走进虹杨站,清洁整齐的围墙内外布设着五颜六色的风景画,居民小区旁侧栽植着错落有致的绿化树木,平整干净的硬化道路两侧是格调高雅的白色栅栏墙,进出现场的关键路口设置自动伸缩门和人员智能统计屏,出口安装固定喷淋装置,让过往车辆不带走一点灰尘……这一切似乎应该是在主题公园或者现代化小区才能看到的景象。
而在这看似宁静的地面下方,上海经研院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严格控制声、光、尘的影响,努力打造上海文明施工标杆工地。多管齐下,不仅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得到了市、区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肯定,也赢得了大多数居民的理解。2014 年,虹杨工程连续第二年被评为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工地。
上海经研院副院长、虹杨站项目经理祝瑞金认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建设’为虹杨站建设起了个好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仍要把‘大建设’的精神与要求一以贯之,严把质量、严控风险、严掐时间,确保这个来之不易的工程务期必成。”
不仅是虹杨站得益于“大建设”体系的建设成效,与虹杨站情况类似、面临前期受阻的220千伏即墨变电站和220千伏航吉线工程也历经艰难,终迎突破:前者已于2014 年6 月建成投运,小陆家嘴地区率先实现了双220千伏变电站供电模式,该地区的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后者目前仍在紧张施工中。
由于虹杨变电站等项目的落实,国网上海电力“省公司直管工程集约化率”这一指标还将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大建设”成功破解上海电网建设难题之后,将使这张大网的安全可靠性获得难能可贵的高位提升。
播种、耕耘、收获,“大建设”成效泽及今后
借“大建设”体系建设的东风,国网上海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日新月异。
通过实施“工程一体化管理系统”,国网上海电力实现了10千伏及以上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强化了项目设计、监理、施工和建设管理单位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管控。此外,国网上海电力又成功开发“工程建设实时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管理人员足不出户,轻击鼠标,全景图片展示、工程现场与远程视频、工程进度信息实时跟踪、危险品管理、巡查记录及通病分析等数据、信息、实景就能印入眼帘。这两个信息化系统,前者着眼工程前期,后者着眼工程进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现了一个工程从立项、设计,到实施、建设的全生命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