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今年要按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降耗增效。
5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为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和电力短缺问题,将推动重点地区12条能源输电通道建设。
根据目前国家电网披露《国家电网公司“五交八直”规划》,2015年力争开工“五交八直”特高压工程。据测算,按照每条特高压线路投资250亿元计算,13条线路的总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11月,国家正式开工建设“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即淮南-南京-上海、锡盟-山东交流工程和宁东-浙江直流工程。总投资683亿元的“两交一直”工程计划于2016年竣工投产,届时,国家电网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将达到2万公里,变电容量将超过2亿千瓦。
NO.4【核电重启】
核电重启一直是2014年新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后,原本高歌猛进的国内核电项目建设戛然而止。过去三年,中国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但业界关于重启核电的呼声却从未停止。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沿海核电站则有望再度掀起建设热潮。根据目前披露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当进入“十三五”以后,内陆核电站何时启动也留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今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能源改革进入深水区,核电重启已悄然拉开序幕,我国各大核电企业也开始摩拳擦掌,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实力,准备大干一番。
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在11月份最新的报告,至2040年,中国核能发电将占全球一半。不过,目前的现状是,中国只占全球不到2%的比重,美国核电总量领先全球。
在今年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中,重点描述了未来6年中国核电发展的前景,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该计划称,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