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成了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特高压交流示范基地,后来又搞了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照理说有了前面两个基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专门搞个杆塔试验基地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皖电东送特高压项目。皖电东送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运行的同塔双回特高压工程,每基塔平均高度108米,平均重量180多吨,全线1400多基塔,基基都是大跨越,以前一个大跨越要建设一到两年,现在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建成1400多基塔,怎么建?而且工程涉及几十种塔型,耗费几十万吨的钢材,如果塔型选择不好就造成浪费,如果太冒进又会出问题,当时有同志提出塔大塔小都是相似型塔,没必要做试验,但是我部坚持一定要做试验,事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塔也是这样,到了一定程度它的内涵和要素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针对该问题,我部向公司党组做了专门汇报。公司党组坚持要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该问题,决策建设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实际上,这个基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第一次试验的时候,做足了准备,从理论上说塔的结构设计、加工是没问题的,但试验时不到几分钟塔就被拉塌了,分析结果是法兰盘部分钢材、焊接技术等没达到要求。这些问题在常规塔上可能不会出问题,但到了特高压上,就会成为大问题。
所以特高压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科学对待。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杆塔试验基地,那是要出大事情的。通过这个试验基地,还可以将所有的塔型送去试验,不断优化,我们既要坚持安全可靠还要坚持经济合理,通过不断试验,塔头缩小、基础土方量减少,使得造价大大降低。综合来看,几个试验基地为特高压建设立了大功。
管理创新是保障
除了前期工作外,特高压建设的中期阶段,包括科研、设计、设备、建设、施工、安装、调试、投运,后期还有总结、验收、运行维护、树立标准,环节多,技术难,涉及单位多,决定了它绝对不是普通常规工程,它需要系统集成、工程示范,除了技术创新外,工程管理也要创新。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公司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优势,创造了后来获得了中国企业管理一等奖的“业主为主导、各方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它的作用,就是统筹协调各种资源攻克各种难关,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为此,在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明确了“一个体系”、“一个路线”、“一个管控机制”。